
3月29日上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山東老年大學主辦,孟子研究院、中共濟寧市委老干部局、濟寧市文化傳承發展中心、濟寧老年大學承辦的“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十二講在山東老年大學進行錄制,特邀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趙金剛作了《養民與富國———孟荀的經濟思想》主題講座。
今天主要看三個問題:人性論:孟子荀子論述經濟問題的起點;以農為本,養民富國;義利問題:經濟不能突破底線。
一、何為經濟?
什么叫經濟?今天提到經濟這個詞的含義,大家都是帶著現代意識,認為經濟指的是對于社會財富的增長增值,對于社會各種物質的生產,可是在中國傳統思想當中,經濟的含義與現在的理解差別很大。它的基本含義是經世濟民,如果對應到大學所講的八條目,就對應到治國平天下。西方的經濟學的英文是economic,這個詞最早傳入中國時,并沒有被翻譯成經濟,這個詞的翻譯特別能夠代表早期中國人對于西方經濟的理解。早期我們將經濟翻譯成理財。
回到中國古代思想當中,尤其是回到傳統的儒家思想當中,我們會發現儒家對于經濟特別重視,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當中就特別指出:富民之論,即如何增進老百姓的財富,這是孔子經濟學說的基礎,也是儒家主張的一大特點。儒家在講經濟的時候,特別強調藏富于民,讓老百姓變得富裕。
二、人性:孟子荀子論述“經濟”問題的起點
孟子、荀子經濟論述的起點,也就是如何從各自不同的人性論出發來討論經濟問題。首先來看孟子。孟子怎么講解性善跟經濟的關系?要放在孟子性善論跟他政治思想的整個鏈條關系當中來看待這樣一個問題。
孟子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所有的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孫丑上》)也就是理想政治是從“不忍人之心”出發的,“不忍人之政”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仁政。仁政就具備這樣一個特征,能夠從本心開展,能夠對他人有所呵護。這在孟子看來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先王有愛民、恤民、養民之心,并且從愛民、恤民、養民這樣的心當中,發展出一整套的治理模式。
孟子重視“治民之產”,特別重視要保證老百姓擁有足夠的財富。孟子講“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下》)只有接受過儒家思想訓練的士大夫階層,在沒有財富保障的情況下,還能夠堅持道德行為。老百姓一旦沒有足夠的物質財富,就不會有恒心,而一旦沒有恒常的道德心,就“放辟邪恥,無不為也”,(《孟子·梁惠王下》)也就是老百姓會做各種各樣的違法亂紀行為。好的君主一定要“治民之產”,讓老百姓有生產,有產業保障、足夠的財富,讓物質財富能夠增值、保存下來,進而“養足以事父母”。對上能夠有足夠的財富讓父母過得好、吃得好,對下“撫足以恤妻子”,可以讓他的老婆孩子有物質保障。“樂歲終身保,兇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下》)這是孟子對于恒產與恒心的這么一個論述。因此,一方面能夠看到孟子對于士大夫階層他主體性的高揚,也就是士大夫并不需要足夠的經濟財產,就能夠行善。但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到孟子對于百姓的理解和關愛。這是孟子從他的性善論出發所進行的對于經濟生活的這么一個理解,也就是我們要通過經濟生活來為性善的展開提供前提保障。
荀子的思想跟孟子在這一點就表現的不一樣。荀子講:“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榮辱》《荀子·非相》)每個人餓了都想吃飽,冷了都想穿暖,累了都想休息,都喜歡利益而討厭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這是天生就具有的,不依賴任何外在的強制。荀子甚至認為“禹、桀之所同也”,大禹這樣的圣人,桀紂這樣的暴君,也是如此的。荀子講“人生而有欲”,每個人生下來就有欲望,可是欲望一旦得不到滿足,“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荀子·禮論》),可是“求而無度量分界”,你追求欲望的滿足,沒有一定的界限,沒有一定的制度設計,則不能不爭,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爭斗。“爭則亂”,一旦發生了沖突,就會產生國家的混亂,亂則窮。禍亂一旦產生,反而會沒有辦法實現富國利民。而讓老百姓變得比較貧窮,國家也變得比較貧窮。這是我們看到荀子從欲望出發所做的經濟思考。
“人之幸生而好利”沒有問題,對此不加節制,對利不加以政治設計,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爭奪行為,而讓“辭讓”消亡。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及物的心,可是“順是”也就是不加以節制,只是順從天然的欲望,就會有“殘賊生而忠信亡。”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有耳目之欲,好聲色,喜歡聽好聽的音樂,喜歡看好看的東西。“順是”不去用制度進行節制,就會有“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問題全出在“順是”兩個字上,而不出現在欲望的本身。
通過荀子跟孟子的對比,兩個人前提不同,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地方,都是主張要有合理的政治設計,不管是用來讓大家發揮出善心,還是用來滿足和節制人的欲望??梢钥吹?,好的經濟制度都是孟子和荀子所追求的。
三、重本:以農為本,養民富國
下面我們將孟子、荀子關于具體經濟措施的描述。
在孟子看來,在進行經濟生產、制度設計的時候,不能夠頭疼醫疼、腳疼醫腳,而應該從根本處入手,在制度上進行長久的藍圖設計。“王道之始”是因天地自然之力,按照天地自然的這樣一個法則,從天地、自然獲取財富,保證大家基本的生活,這是基礎。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上,進行道德教育,再進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讓老百姓講究基本的道德原則,這樣的話“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走,有年輕人給老人背東西。有了這些制度安排,以經濟為基礎,再開展道德教化,就能夠實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做到了這一些還不去稱王于天下,孟子認為沒有的沒有這樣的人,這樣你做到了,只要有好的制度建設,就一定能夠稱王于天下。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上》)通過制度安排讓老百姓富足起來,“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孟子·盡心上》國家具有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富,這樣的話“民焉有不仁焉”,即讓老百姓得不到教化都是不可能。這可以說是孟子對于經濟的全盤的思考,要有制度安排,制度要有吸引力。國家最基本的制度是什么?孟子講要安排和設計一套好的井田制,來保障老百姓恒產。孟子說:“仁政必自經界始。”讓老百姓土地得到合理的分配,在這樣一個之基礎之上,讓大家都有基本的收入,國家就可以治理的好。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先王制定政治制度的要害是什么?主要是把握圣人之意,也就是圣人要通過經濟制度的生產去治民之產,讓老百姓獲得財富保障。只要抓住了這一點,就可以在今天根據我們時代的特征再進行制度設計。這里特別強調的是,儒家的經濟思想、政治思想絕不是復古的一套理論,而是能夠根據時代的變化做出制度創新。核心在于我們要把握一個“意”,把握圣人之心,這也是孟子為什么特別強調要從不忍人之心出發去行不忍人之政。
儒家主張收“什一”稅,有的思想家主張要比儒家收的少。儒家既反對多收稅,也認為國家不能不收稅或者少收稅,為什么?這涉及到對國家政府職能的一個理解,對于國家尤其是一個文明國家,怎么樣讓大家能夠有文明的生活?國家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職能。如果稅收的過少,國家基礎層面對于文明生活的安排,就會缺乏一定的物質基礎。稅既不能多收也不能少收,而要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孟子主張對于老百姓的稅收是不能夠造成老百姓的負擔。一旦意識到國家的稅收給老百姓造成巨大的壓力之后,就要馬上進行政策的調整。以上討論了土地制度,討論了稅收制度。其實可以看到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還特別在乎社會分工,強調社會分工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生特別重要的。
孟子是如何評價“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這樣一個觀點?孟子認為,種地很重要,可是不僅有種地、吃糧食這樣一個安排,還要穿衣。農家主張不分工,是儒家所反對的。儒家認為人類的生產具有系統性,正是因為人類生產的系統性,要在這樣一個系統當中,對于人的角色進行安排。用今天話來講,要把老百姓在經濟生活中,安排在生產鏈合理位置,讓有各種不同才能的人,在結構中發揮自己的重要性。在社會分工上,孟子這還有一個基本的區分,也就是之前對孟子進行的批評,叫勞心者跟勞力者的區分。孟子的勞心更多強調的是憂。對老百姓有憂慮之心、基本關愛之心。
在孟子看來,如果沒有社會分工,我們就會淪為禽獸,就會進入到一種非文明的狀態,而這樣一種非文明的狀態是要避免的。
荀子也有一整套對于制度的理解,但是在某些細節跟孟子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孟子更在乎養民,也就是關愛老百姓。而荀子更在乎以一個具體的國家為基本單位展開思考,更在乎富國,富國是荀子政治邏輯的基礎。
孟子跟荀子也有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強調民為貴,都在乎老百姓基本的地位。在這樣一個富國的基本的范疇當中,荀子就強調本末源流的問題。他把孟子所講的民本思想更加具體化,在一個國家制度安排的基礎之上,荀子討論實踐當中該如何去做。什么是荀子所認為的國家的本?發展農業生產。荀子講要發展農業生產,如同我們今天講要發展一二三產業。在荀子看來,只要老百姓能夠努力生產、勤儉持家,“強本而節用”,在生產當中保證富足,保證國家有基本一個經濟生產能力。同時節用不亂花錢,不亂進行一些鋪張浪費的行為,這樣的話“天不能貧”,老天也不會讓你這個國家變得弱。
荀子也主張要少收稅,輕收稅。荀子講“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如是,則國富矣”,做到了這些點,國家就會變得富足。荀子的基本觀點是什么?政府要注重發展生產,政府所有政治措施都要努力增加社會財富。用今天的話講,荀子其實主張把蛋糕做大,國家要經濟基本面、基本盤子做大,這樣的話就可以使百姓的財富和國家的財政實現雙向增加。如果做到了這些,荀子就說一個國家就能夠實現“上下俱富”,老百姓富裕,國家財政也滿足。在政策主張上,第一個就是剛才所講的“節其流,開其源”。開。第二是“制禮明分”。第三是富足的基礎之上要有教化的。
在荀子看來,從人道原則出發,是政治安穩的必要前提。核心是政府不能夠與民爭利。政府在保證國家富強的時候,不是為了使國家富裕,無限搜刮老百姓的財富。在荀子看來,越是讀書人,越是知識分子,越是政府的公務人員,你越不能夠言“利”。
在荀子這,不光要不與民爭利,同時還要做好農業制度安排。荀子在《富國》篇當中就特別講了一系列的農業制度安排上的措施,比如說“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等。在某些細節上,荀子言說的比孟子更多。
當然荀子也強調社會分工的重要意義。荀子所講的這個社會分工,可以拿它跟孟子做一個對比。可以說孟子區分了勞心者和勞力者,荀子也將社會組織分為小人勞力和君子治人兩大階層,這可以說是儒家共同的一些基本的原則。但荀子講的更多。我們說現代“社會學”到了中國之后被翻譯成“群學”,這樣一個“群”字本身就是荀子強調的,荀子在這個制度細節當中,要比孟子講的更為豐富。所以荀子會強調在分配制度上,根據各種各樣的差等原則,建立一個“群居和一”的社會,具體到普通民眾或者這種勞力者階層。孟子沒有做更明確的一個區分,而荀子明確的講了農、工、商賈三類人到底該怎么樣進行各自的職責,他們之間應該怎么樣配合,怎么樣搭配。
荀子重商,在以農為本的主流思想中,他沒有忽略商人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荀子講“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荀子·修身》)優秀的農夫不因為遭到水災旱災就不耕種,優秀的商人不因為虧損而不做買賣。為什么要強調商人的重要性?因為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物產,而人們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這就特別需要商人在其中發揮作用,使得物產、財富得以流通。
四、義利問題:經濟不能突破底線
經濟活動中有了各種各樣的制度、分工安排之后,在增殖國家財富養民富國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重視——發展經濟不能突破底線,還要把握義利的這樣的一個原則。孟子開篇就講義利之辨,認為如果上下交爭利,國家就會變得危險。一旦以利為利,主張國家一切都要站在對于利益的這個最大的追求這樣一個基礎之上,所有人都要滿足自己的利益,那一定會侵奪別人的財產,所謂“不奪不饜”。
荀子也重視義利之辨。荀子說:“摯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濟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如果一個國家天天講利益最大化,只追求利益,不講究道義,那么“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荀子·王霸》)
荀子認定“人生不能無群”,有欲望會結成一定的團體。但是如果這個團體沒有秩序,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惡性競爭。只有通過分工合作,然后才能夠把大家都給保存下來。荀子認為禮義重要。他主張“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富國》)如果做到所有人都能夠“稱其位”而有財富分配,就會出現“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的局面。讀書人都能夠按照禮樂去節制自己,老百姓都能夠按照法律安排自己的生活。。
荀子的思想邏輯規定了禮義道德的社會作用。同樣強調義的重要性。孟子是為了防止利益的邏輯,而荀子是使得利益得到合理的滿足。一方面滿足大家的欲,滿足大家的利,而又使得爭端不產生。荀子跟孟子的義利之辯多少還是有一些微妙的區別。荀子特別強調每個人的社會職責怎么樣都能夠實行?靠的就是義。有了義,每個人的分工合作就能夠得到一個和諧的局面,“和則一”,和了大家就一心一意,“一則多力”,力量就能夠得到合理的發揮,“多力則強”,國家有各種各樣的這種合力,各種各樣的利益合理安排,那么國家就會變得強大,強大就會戰勝自然的挑戰,戰勝自然的挑戰,就能夠“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讓天下都獲得財富的利益的保障。所以在這一點當中,荀子就會強調,“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而信次之”。我們雖然要追求利益的滿足,但是義是根本,信是其次,這是我們對于荀子義利之辨的一個總結、描述。
在本講的最后做一個小結,對比一下孔子、孟子、荀子三個人思想的一些特征和特點??梢杂萌齻€詞來概括各自強調的點??梢哉f《論語》主張富庶論,主張富而教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強調富而教之是儒家的這樣一個基本的立場和主張。當然《論語》的這樣一個富庶論,被孟子、荀子自覺地繼承了下來,成為儒家論說的前提。但孟子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更加的主張恒產論,強調叫“治民之產”,讓普通的老百姓都有基本的財富保障。“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這是孟子強調的重心,重心在通過恒產去養民。荀子的重心在富國。以國家為基本的單位,在一個國家內部通過“制禮明分”實現“上下俱富”,“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這是荀子的主張,他特別強調要“以政裕民”,我們通過孔子、孟子、荀子這些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經濟主張當中具有其一貫的地方,就是對于人民主體的堅持。
整理:曹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