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儒學——儒家政治倫理的現代重建》
郭萍 著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4年3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建構“自由儒學”的第一本自選集,共收錄了二十一篇文章,按其性質和內容劃分為相互關聯的五編,呈現出了“自由儒學”的基本思路和內容層次。
第一編討論了自由儒學的方法論問題,以黃玉順生活儒學為基礎,開展出以自由問題為核心的儒學思想。第二編自由儒學的歷史文化淵源,從殷周討論到了宋明儒學,以及儒家契約概念。第三編涉及其現代思想資源問題,講述了晚清以來新儒家對自由觀念的理解。第四編講到中國自由觀念的內涵探索,涉及自由儒學的一般特點、當代展開等問題,也回復了國內外對自由儒學的一些爭論。第五編是自由儒學的跨文化思考,討論了它與西方思想、西方思想家之間的一些議題,最后回復了不同倫理傳統對話的共同場域問題。
作者簡介
郭萍,1978年生,山東青島人,哲學博士,師從當代訓詁學家許嘉璐先生、當代儒學與中國哲學代表人物黃玉順先生?,F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兼任《當代儒學》執行主編,主要從事儒家哲學、中西比較哲學研究。近年聚焦于儒家哲學的現代轉型問題,提出并初步建構了“自由儒學”(Liberty Confucianism)理論,引起學界廣泛關注?,F已出版相關專著《自由儒學的先聲——張君勱自由觀研究》(2017年版),并在《哲學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自由儒學”導論》《“自由儒學”綱要》《自由何以可能——從“生活儒學”到“自由儒學”》《儒學現代轉型的“引橋”》《澄清不同層面的“群己權界”》等多篇相關論文。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自由儒學的方法論問題 / 1
自由何以可能?
——從“生活儒學”到“自由儒學” / 3
《周易》對于儒家哲學當代重建的啟示
——關于“重寫儒學史”與“儒學現代化版本”問題的思考 / 16
傳統儒學與現代自由的緊張及可能出路 / 35
儒家自由主義與自由儒學
——論儒家與自由主義對話的兩種思想形態 / 41
第二編 自由儒學的歷史文化淵源 / 57
殷周之變:中國自由觀念的起源 / 59
守成與開新
——從兩宋儒學的內在緊張看儒學的現代轉向 / 77
儒學現代轉型的“引橋”
——宋明儒學的時代性再認識 / 91
宋儒“立極”與“立身”的開新面向 / 1052
儒家的契約觀念
——基于“自由儒學”的解讀 / 123
第三編 自由儒學的現代思想資源 / 147
澄清不同層面的“群己權界”
——基于嚴復《群己權界論》的分析 / 149
群己權界:儒家現代群治之方
——兼論嚴復自由理論的儒學根基 / 169
自由與境界
——唐君毅心靈境界論解析 / 191
自由儒學:“生活儒學”自由之維的開展 / 204
第四編 自由儒學的內涵探索 / 207
中國自由觀念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關于“自由儒學”理論建構的準備性思考 / 209
“自由儒學”導論
——面對自由問題本身的儒家哲學建構 / 223
“自由儒學”綱要
——現代自由訴求的儒家表達 / 245
儒家自由觀念在當代的新開展 / 264
“儒家人格主義”之省察
——狄百瑞《中國的自由傳統》評議 / 276
儒家豈能拒絕自由?
——駁陳明先生對自由儒學的質疑 / 293
第五編 自由儒學的跨文化思考 / 303
儒家的自由觀念及其人性論基礎
——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比較 / 305
理性的困惑:跨文化倫理何以可能?
——與史蒂文·卡茲教授商榷 / 320
人類共同倫理何以可能?
——不同倫理傳統之間對話的共同場域 / 333
精彩文摘
《易經》對人生在世的確認
《易經》古歌中所開顯的是前軸心期人們的本源生活情感,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情感截然不同,但它揭示了一個一般性的事實,即:一切哲學的建構都是由人“在世”(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這一“首要的存在實情”決定了的。這是因為人之初生“在世”是未經自我選擇的一種原初所予(primordial given)的生活情境,人首先必然地身處這樣本源性的生活中,源始地與他者“共同在世”(Mitsein)著。此境只是“生—活”(growing-living)、“存—在”(Being)本身的顯現;此境中的“人”還只是前主體性的、渾然無覺的“自在”,而不是主體性的有覺的“自由”。
新儒學的發展需要在學理上有所批判和超越
大陸新儒教雖然以批判現代新儒學登場,但其反自由的立場并不能指引當代儒學的積極開展,而其理論本身也并未達到現代新儒學的高度。因此當代儒學的開展更需要參照現代新儒學,一方面要對其自由民主的價值立場加以繼承,另一方面要對其做學理上的批判和超越。
當代儒學對“內圣”的重建
當代的思想前沿已經“轉向生活世界”,“面向生活本身”,揭示了主體乃源于生活本身,而生活本身總是發展變化的,所以才有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生活變化和歷史的發展,主體也不斷轉化。那么,現代性社會是個體性的生活方式,由此造就的社會主體乃是個體,這需要在當代儒學中應有相應的體現,也即當代儒學的主體性觀念,不論是絕對主體性(內圣)還是相對主體性(外王)都應確證現代性的主體:個體。當代儒學唯有通過“內圣”的重建,確立個體主體的絕對地位,才能為現代政治自由(外王學)奠定本體論基礎,也才能根本解決儒學與現代自由的緊張。
當代儒學與自由主義對話的愿景
當代儒家學者積極倡導“從軸心文明到對話文明”的轉型,并以“多元共存、和諧共生、未來共享”為主旨開展全球文明對話,以期促動世界各國、各民族、各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互鑒。此類努力不僅是對基于“中心—邊緣”文明格局的各種“文化帝國主義”的超越,而且也集中表達了儒學與自由主義對話的共同愿景。
推動儒學現代轉型
兩宋儒學的內在緊張實質指引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趨向,即固守前現代價值與開啟現代價值。……當下我們有必要從順應和發展現代生活的意義上,認清兩宋儒學的兩面性及其思想的時代效用,對其中有利于發展現代價值觀念的思想因子進行新的詮釋,賦予其新的理論形態,推動儒學現代轉型的進程。
“去生活”與“自由”
“去生活”就意味著主體性的自由。“去”作為一種自覺能動的趨向、趨勢或潮流、勢態,意味著一種主體性的突顯和綻出。所以,“去生活”實質上指向一種主體性的建構,即建構“自由儒學”。
中國的自由觀念
中國的自由觀念更多體現為一種德性自由,這源于中國人對“德”的重視。……德性自由還是一切具體自由的根本依據。例如儒家特別講求自覺的道德踐履,這種道德自由之所以可能,根本在于人是德性的存在者。人作為主體不僅在現實生活中踐履具體的“德行”,而且具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德性”,也就是本體論上的普遍主體性。
“自由”一詞的原義
漢語“自由”一詞始見于漢代的史書和典籍中,起初只是“自”“由”兩個單音節字的連用,而后漸漸作為一個復合詞流行開來。……“自”字釋義。見《說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可見,“自”本義指鼻子。……“由”字釋義。“由”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字形為,表示一滴油正流入器皿中,體現為衍行之貌。……僅根據“自”“由”二字的字義所合成的語義來看,“自由”一詞的本義就是“由自”“由己”,指自己行走開道,表達的是個體性的踐履和自我的創生行為,由此突顯出的是行與不行以及如何行都取決于自己。
“主權在民”是儒學自有的函項
個體自由權利不僅僅指私領域不容干涉,而且意味著個體擁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力。這在儒家看來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孟子即指出“人皆可以為堯舜”,王陽明則以“致良知”說開啟了將這一觀念落實為現實的可能。所以,嵇文甫認為,王陽明將圣人的資格放寬了,“聾圣人,啞圣人,工圣人,農圣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圣人,都該為陽明所容許”,于是許多下層社會的分子,都有機會闖入圣人的門墻了。這就表明,人人可為圣人不只是理論言說,而且是實際踐行。
我們知道,傳統社會中,只有堯舜周孔等極少數精英才可稱為圣人,而只有圣人才能“制禮作樂”,這意味著只有極少數精英才有權力制定社會規范、政治制度,決定國家大事。在這個意義上,圣人才是公共權力的擁有者,故朱子有言:“權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權,猶人未能立而欲行,鮮不仆矣。”而孟子的觀點已然表露出對傳統倫理的革命,陽明心學將此推向現實,無疑是表明人人具有參與公共事務、制定規范制度的權力,每個個體都是權力的擁有者。據此而言,當今的“主權在民”觀念本就是儒家思想的函項。
事實上,按照儒家“身—家—國”的推擴序列來看,在現代社會中,唯有確保個體的自由權利,積極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個人才能真正作為社會主體對自己負責,對家庭、國家負責,即如孟子所言,唯有在“獨善其身”的基礎上才能“兼濟天下”。
尼山文庫總序
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20世紀30年代與50至80年代,聞一多、梁實秋、楊振聲、老舍、沈從文、馮沅君、陸侃如、高亨、蕭滌非、殷孟倫、殷煥先、丁山、鄭鶴生、黃云眉、張維華、楊向奎、童書業、王仲犖、趙儷生等先賢學人,鑄就了山東大學文史研究的兩次輝煌。
2002年,山東大學組建文史哲研究院。2012年,為進一步發揮山東作為孔孟故里、儒學發祥地的地域優勢和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學科特色,文史哲研究院、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學研究中心和《文史哲》編輯部,整合組建為新的儒學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名稱保留)。重組后的儒學高等研究院,以儒學研究為特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研究為重心,倡導多學科協同發展,推出了一批具有時代高度與全球影響力的重大研究成果。
為深入闡發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持續推進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積極參與并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們特別策劃推出了以象征孔子誕生地、儒家思想與中華人文精神的尼山為名的“尼山文庫”。該套叢書側重理論研究,以儒學與中華文化的義理凝練與闡釋為特色,第一輯自推出后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在此基礎上,現全力推出“尼山文庫”第二輯,歡迎海內外朋友提出寶貴意見。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