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落實國家文化法律政策、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內在要求,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如今,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健全,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日趨豐富,服務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滿足感不斷增強。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必須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正確導向。這是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根本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是引領精神世界的,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人民立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就是要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化為全體人民的內心自覺和共同追求,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堅持人民立場,就是要以服務人民公共文化需求為導向,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提供“高獲得感”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增強供給的有效性,提高人民群眾參與、獲取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這是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在要求。標準化建設,是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涵蓋的服務范圍、服務項目、保障水平、服務質量以及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予以規范和統一要求。要綜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居民文化需求變化等因素,科學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評價的標準化,以效能為導向,健全兼顧管理效能、服務效能、社會效益、資金效率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化考核指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強化基層尤其是農村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供給,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縮小地區、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
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改革。這是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根本動力。要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統一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內部機制,形成政府宏觀管理、行業組織指導與行業自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實行法人治理的結構模式。完善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體系,明確并落實公共文化服務生產供給主體、方式、渠道,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行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與供給,采用多種政策措施鼓勵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公共文化機構運營、管理、服務供給和評價監督中的作用,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良好格局。建立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監督評價機制,形成監管主體多元化、監管方式多樣化、監管內容全方位的監管機制。
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保障力度。人才、資金和技術等文化資源供給是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保障。要著力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高層次領軍人才、高素質專業人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三支隊伍,同時加強基層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和經費保障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建立相應的技術保障體系,充分發揮新技術在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讓更多人能從中獲取海量文化資源,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文化需求。
(作者:朱仁顯,系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