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伏俊璉:戰國楚竹書《子羔》為孔子學說之嫡傳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2024年05月20日
  • 審核:
  • 瀏覽(750)
  • 收藏
瀏覽字號:

孔子弟子傳其師說者至今只存《曾子》一家

  孔子(前551—前479)是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收徒講學,整理五經,是孔子所做最重要的事業。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不及弱冠就在魯國收徒學禮。但較大規模的聚徒講學,是在“陽虎之亂”(前502)之后:“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這一年,孔子49歲。據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但親耳聆聽了孔子的講說并整理為文本流傳下來的,除了《論語》前10篇(后10篇為孔子再傳弟子所記)之外,并不多見。

  《韓非子·顯學》記載孔子之后,“儒分為八”,其中子張、顏回、漆雕開為孔子弟子,而這三家皆無著述傳世?!稘h書·藝文志》著錄“儒家”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其中孔子弟子有:《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共三家四十七篇?!对印酚胁糠至鱾飨聛?,保存在《大戴禮記》中有十篇,《禮記》中有《大學》一篇(疑似者有《孝經》、《禮記·曾子問》、《孔子家語·王言》),而《漆雕子》《宓子》皆散佚不傳。也就是說,孔子眾多弟子中傳孔子學說者,只有《曾子》一家,其余都沒有著述傳世。

《子羔》篇是孔子學說的嫡傳,其《孔子詩論》是子羔傳述的孔子《詩》學,是與子夏所傳孔子《詩》學不同的另一個系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是一篇佚失已久的孔子弟子子羔傳其師說的文獻,彌足珍貴?!蹲痈帷钒ā遏敯畲蠛怠罚ù?支簡)、《子羔》(存14支簡)、《孔子詩論》(存29支簡)三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是作為三篇獨立的文章收錄,《孔子詩論》收錄在第一冊,《子羔》《魯邦大旱》兩篇收錄在第二冊。由于出土時編連繩索朽爛,整理者只能根據內容斷定為三篇獨立的文章。這三篇文章字跡相同、行款相當,為同一人所抄,竹簡的長度、寬度、厚度相同,竹簡兩端削磨精細,呈弧形,可見原本是抄在一個寫本上,而且竹簡第9支的背面有“子羔”二字,作為這個寫本的總題名。馬承源、李學勤先生皆把抄錄這三篇的竹簡稱為“一卷”或“一冊”。

  這三篇文章,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珍貴資料?!遏敯畲蠛怠罚ㄒ允拙錇轭})記述魯哀公因國內發生了大旱,就請教孔子解決的辦法??鬃诱J為旱災是由于統治者刑罰與德惠失當的結果,所以首先要糾正刑德之失當,同時要隆重祭祀山川之神,并解釋說祭祀是為了安慰老百姓??梢娍鬃邮侵厝耸?,輕鬼神。所以,《魯邦大旱》表現了孔子的鬼神觀?!蹲痈帷罚ㄔ})篇前部分敘述夏商周三代始祖禹、契、后稷的出生神話,后部分講堯舜禪讓的故事,而三王始祖的神話是為堯舜禪讓作陪襯。李學勤先生說:“全篇的中心,是以舜為例,說明黎民有德也可以受命為帝,而且超越三王之上。”《孔子詩論》(擬題)是記錄孔子對《詩》的點評,先總論《詩》旨,接著評說《頌》《大雅》《小雅》《邦風》四大類,然后評說具體詩篇,存有61首詩的評論?!遏敯畲蠛怠?,表明孔子關注農業,把人民的衣食作為第一要務;《子羔》篇講古史傳說,講人的德行勝過出身;《詩論》說明樂教只能建立在衣食足的基礎之上。作為統治者,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其次,要有德行,要有仁愛之心;最后要加強禮樂教化。所以,把三篇結合起來,才是子羔傳承的孔子的“為政”思想。

  這件寫本上三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呢?過去涉及較多的是《詩論》一篇。李學勤先生認為,“從傳世文獻推考,子夏很可能是《詩論》的作者”。李先生推斷《詩論》的作者是子夏,主要是根據傳世文獻中孔子刪詩、授卜商(子夏)的記載,并沒有考察《詩論》的寫本情況。

  根據《孔子世家》記載,孔子17歲就有弟子學禮,49歲開始規模授徒?!对娊洝肥撬ňψ疃嗟恼n程,“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當時流傳有眾多的《詩經》寫本,比如郭晉稀先生就發現《詩經》中隱含著大量“組詩”,一組詩大約是一個寫本,即抄錄在一件簡冊上。不同寫本上的詩大量重復,孔子及弟子經過文本校對,去其重復,整理為305篇詩。跟隨孔子學《詩》的弟子不止一屆,年齡差距較大。子羔比孔子小33歲,大子夏11歲,他應當比子夏更早接受孔子的教育。竹書的制作者把《魯邦大旱》《子羔》《孔子詩論》抄錄在一件寫本上,用一個統一的題目“子羔”,除了都是記載孔子的有關言論外,還表明這三篇都傳自子羔。

  《詩論》論《詩》的次序與漢代以來的“四家詩”不同:《詩論》為《頌》《大雅》《小雅》《邦風》,而四家詩是《國風》《小雅》《大雅》《頌》。四家詩是子夏一派的傳承,而子夏一派之所以傳播力度最強,是因為政治力量的推動??鬃铀篮?,子夏居魏國的西河之地教授生徒,魏國王侯大臣多從其學,魏文侯就是他的學生?!稘h志·六藝略》“詩類”只著錄了魯、齊、韓、毛四家之學。學者已經注意到,出土的阜陽竹簡《詩》、尹灣漢簡引《詩》、?;韬钅钩鐾痢对姟泛?,都不屬于四家詩任何一家,說明當時流傳的《詩》種不止一家,未入官學者就不能載之于史書。子羔所傳《詩論》在戰國時已不為學人所傳,至漢則湮滅不聞??鬃又v學數十年,《詩》是他反復講授的內容,弟子入學時間有先后,傳授有差別,子羔之《詩》和子夏之《詩》都來自孔子,《詩論》是孔子早年的《詩》學觀,其傳詩的次序和對詩義的闡述有較大差異,也就可以理解了。

竹書《子羔》為“子部”典籍的原始形態

  我們現在所見先秦諸子,大多編成于漢代劉向劉歆整理群書之時,成于先秦的不多。戰國至漢初,“單篇”和“成書”之間的界限區分并不嚴格。施廷鏞《中國叢書綜錄續編》前言說:“書之異于篇者,以獨立單行為原則,篇之具有書的條件,實已無異于書。”子書為私家之著述,以交流運用為目的,故一般篇幅短小。出土簡牘證明,官書有一百甚至二百多支簡為一件寫本者,而私人流通的一件寫本,多數在六十支簡以下。先秦子書,每篇以三千字左右為多;如果字數多了,就分為數篇,如果字數太少,就合數篇為一件寫本?!独献印窞樵缙谧訒?,今傳本分上下篇(編),則初期抄在兩件寫本上,上下篇各2500字左右?!盾髯印分幸恍┢?,如《修身》《非相》《王制》等,一篇之中有諸多小標題,楊樹達先生《古書疑義舉例續補》有“文中有標題例”一節,專說其事。這些小標題說明,本篇是由諸多短章合并而成。它們本來是書寫在“牘”上,后來整理成簡冊,寫本擴大了,就把數篇“牘”上的短文按內容移錄到一件寫本上,成為一篇文章?!稘h志》中作為文獻單位名詞的“編”“卷”“篇”,學者雖盡力分別其意,實際上很難區分。編連成一件寫本名“編”,把這件寫本卷起來方便使用名“卷”,“編”和“篇”都從“扁”得其音,意思也相近?!妒酚?middot;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下邳的河邊得到神秘老人送一“編”書,裴骃《史記集解》:“編,一本作篇。”沈約《晉書》記載出土的汲冢竹書有七十五篇,而另一種王隱的《晉書》則記作七十五卷??梢?ldquo;一編”“一篇”“一卷”在這里是內涵一樣的。要說明的是,自具首尾、意思完整的一段文本叫“篇”,編連成的一件寫本也叫“篇”,一件寫本(一編、一卷)上可以抄一篇文章,也可以抄數篇文章。戰國到漢初的著述多單篇流傳,也就是以一件寫本的形式流傳。余嘉錫《古書通例》說:“古人著書,多單篇別行;及其編次成書,類出于門弟子或后學之手,因推本其學之所自出,以人名其書。”《子羔》這件寫本包括了三篇文章,可以算作一編書,以傳授者子羔為書名,正是早期著述命題方式。戰國書籍以人名命名方式比較普遍,但學者能見到真本,則《子羔》可謂典型。《子羔》三篇現存1570多字。按照現存每支簡抄錄55字算,整個寫本約有2700字。戰國時期私家所用一件寫本大致2000字至3000字,則《子羔》僅散佚了少部分內容。因此,竹書《子羔》為“子部”典籍的原始形態。

  (作者:伏俊璉,系西華師范大學國學院教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