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曾振宇主編《四書通解》出版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05月30日
  • 審核:
  • 瀏覽(732)
  • 收藏
瀏覽字號:

微信圖片_20240530153316.jpg

《大學 中庸》通解

曾振宇   主編

段重陽 注譯

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論語》通解

曾振宇   主編

蔡杰 陳萌萌 注譯

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孟子》通解

曾振宇   主編

劉單平 注譯

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內容簡介】

《大學》和《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章節,自唐、宋以來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從而成為宋明理學的核心經典?!洞髮W》和《中庸》自清末以來就被翻譯為各種文字,成為海外學者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該書精選《大學》和《中庸》英文譯本中的幾部重要作品,如理雅各(James Legge)、龐德(Ezra Pound)、林語堂、辜鴻銘、陳榮捷、安樂哲(Roger T. Ames)等,對其在關鍵字詞和概念上的翻譯做出對比和評析,勾勒出他們在文本理解上的差異,并選擇陳榮捷和安樂哲的譯文全文附錄于后,幫助海內外讀者把握《大學》和《中庸》的豐富思想。同時,該書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依據,并根據其他著名學者的注解(如鄭玄、王陽明、王夫之)對文本做出詳細的解釋和現代漢語的翻譯,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意和英文翻譯。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倫理思想、教育原則、政治主張等?!墩撜Z》作為中國儒家文化的奠基之作、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在海外流傳甚廣,16世紀未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最早將《論語》翻譯為拉丁文譯本,其后被轉譯為英文、法文等譯本,《論語》由此成為海外學者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書以朱熹《論語集注》為依據,并根據歷代注解對文本做出詳細的解釋和現代漢語的翻譯,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意和英文翻譯。

《孟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經典之一,自明末清初以來就被來華傳教士、外國漢學家和華人學者翻譯為各種文字,成為海外讀者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但是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譯者對《孟子》思想的理解不盡相同,使譯本呈現出不同的貌相。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本書在全面搜集《孟子》英譯本的基礎上選擇了幾部有代表性的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在關鍵字詞、概念和思想的翻譯做出對比和評析,勾勒出他們在文本理解上的差異,并選擇了理雅各的譯文全文附錄于后,幫助海內外讀者把握“孟子”的豐富思想。同時,本書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依據,并根據歷代注解對文本做出詳細的解釋和現代漢語的翻譯,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意和英文翻譯。

微信圖片_20240530153322.jpg

【作者簡介】

曾振宇,中國著名儒學專家,儒學研究領域“泰山學者”。山東省社會科學名家。山東大學二級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長、曾子研究院院長。山東省第 9、10、11屆政協委員。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訪問學者、布萊恩特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哲學史學會曾子研究會會長,國際儒聯理事。專業為儒學與中國思想史。

段重陽,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別資助類博士后。

蔡杰,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陳萌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劉單平,1982年生,山東大學世界史本科、美國史專業碩士、思想史專業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學,在《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期刊發表文章數篇,主持省、市級課題數項,完成專著2部。

 

【序言】

“四書”是國學經典。所謂“經典”,意味著時間的長河慢慢將文本中有永恒意義的東西篩選出來,并將非本質的成分濾除。簡言之,經典永遠具有現代性價值。從漢代開始,《論語》便成為人人誦讀的蒙學教材。第一部由外國人翻譯的《論語》英譯本,由拉丁文轉譯而來,初版于康熙三十年(1691);馬歇曼(JoshuaMarshman,1768-1837)于1809年出版的《論語》英文節譯本,乃第一部直接由中文直譯的《論語》英譯本;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英譯本,則是辜鴻銘于 1898年出版的譯本。迄至今日,“四書”英譯本已不下十余種。

不同的哲學與文化形態需要溝通與互鑒。相互學習、“美美與共”,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中優秀成分才能升華為全世界人人共享的文明成果。在各種英譯本“四書”基礎上,讓全世界各國讀者對“四書”的理解有進一步的提升,是本從書的努力方向,也是本從書特點所在。我們分別擇選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四書”譯本,從概念、文句和翻譯風格等等方面加以比較、分析和點評,冀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四書”的領悟與把握有所深化。譬如,在《論語》一書中,眾多弟子問“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致。在大多數語境中,孔子立足于倫理學與工夫論層面討論“為仁之方”而非邏輯學意義上的“仁是什么?”但是,在邏輯學和道德哲學層面,孔子自己是否對“仁是什么”存在一個哲學的思考和邏輯上的定義?這是我們今天頗感興趣的話題。實際上,孔子仁論不屬于認識論層面的概念,也不僅僅是道德論層面的概念,而應該將其視為審美境界的概念??鬃尤蕦W重心不在于從認識論維度界說“仁是什么”,也不單純在道德層面表述“應該”“如何”,而是更多地關注心與性合一、身與心合一。換言之,天與人合一。這種審美境界的仁學,對外在客觀必然性已有所超越,其中蘊含自由與自由意志的色彩。由此而來,也給歷代學者如何準確翻譯“仁”這一核心概念產生了很大的挑戰。理雅格將“仁”譯為“true virtue”(真正的美德),辜鴻銘將“仁”譯為“moral character”(符合道德的性格)。讀者不僅僅是閱讀者,也是文本創作者。在閱讀作者研究成果的同時,必然提升對“四書”思想的整體認識。

六朝時期的鳩摩羅什曾經感嘆道:“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鳩摩羅什的感嘆蘊涵諸多困惑與無奈,“依實出華”是譯者吃吃以求的奮斗日標,也是閱讀者期望之所在。

是為序。

 

曾振宇

2023725日于山東大學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