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復興
近些年來,“新中式”的流行,成為當今社會令人矚目的現象。從表面上看,這種中國潮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馬面裙、宋錦外套、香云紗襯衫的本土時髦,并還在逐步外銷海外。而且,在服飾流行之外,這種熱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飲食、旅行等生活領域,無論是“圍爐煮茶”還是“國風攝影”都已成為被追捧的對象。但從深層觀之,“新中式”在當代盛行,顯現出的是中國“生活美學”的復興,因為這種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單純為了實用目的,而是有著對美的追求。
何為“新中式”
究竟何為“新中式”呢?所謂“新”,即是適合當代生活;所謂“中”,就是承續中國傳統;所謂“式”,則是形成當代模式。“新中式”所代表的正是中國人返本開新的審美生活方式,它不僅是中國式生活的復興,還是中國式美學的復興。廣義的“新中式”,并不囿于著裝與家具,而是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本身是立體的、全面的,“新中式”浪潮帶來的是全方位的本土生活復興。如今的生活美學家們,就在踐行著茶、香、花、琴、書、畫、樂、舞、服、妝各種“美之道”,從而獲得更為幸福的生活。
“新中式”屬于中國人對自己幸福生活的一種追求,而幸福本身就是個美學問題。“新中式”的內核就是一種以今釋古的“生活美學”,“生活美學”與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息息相關:美好生活既是“好生活”也是“美生活”。“好生活”是有質量的生活,而“美生活”則是有品質的生活。當“新中式”用“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以生活品質去提升生活質量之時,就是對于美好生活的高級追求,“新中式”就是增加“幸福含量”的本土化的審美生活方式。
“新中式”的走紅,也被網友們戲稱為“血脈覺醒”。實際上,所謂“血脈覺醒”乃是一種“文化自覺”,其背后凸顯出來的乃是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當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費“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時候,他內心所蕩漾的自豪感與享受度,大概就是對“血脈覺醒”的最佳展現。但僅有“文化自覺”還是不夠的,自覺之后才會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終會有“文化自立”。只有當我們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被全球認同的文化復興。
“新中式”的主要載體就是新青年
“新中式”的主要載體就是新青年,他們所造就的青年文化新潮,呈現出自下而上的青年文化覺醒,新青年的崛起所帶來的便是新文化的躍動。筆者曾在2013年出版的專著《新青年新文化》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政治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構成三角結構,但是新世紀后,中國文化發展則呈現為五角星架構:主流文化位居上角,政治文化與大眾文化拉開兩翼,而五角星的兩角則是日漸式微的精英文化與愈演愈烈的新青年文化,這便為“新中式”的興起提供了最為穩固的社會支撐。
實際上,歷史上的任何一次復古都是創新。歐洲文藝復興表面上是為了復古希臘羅馬的“古”,但創作出來的是文藝復興的“新”,唐宋的“古文運動”也是如此,所開啟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風。“新中式”看似是在復古,其實同時更是創新,它所實現的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轉化性創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那個傳統中國,傳統當隨時代,也要與當今的審美與生活相匹配,通過“新中式”的發展,力求以傳統文化外在的“形”來復興其內在的“神”。在創新的過程中,抄襲成風、缺乏新意、東拼西湊的現象必然會出現,但這只是短期現象,通過規范產業的方式就可以“開源節流”——開優質之源,節劣質之流,無需進行過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新中式”的海外傳播要“種文化”
“新中式”的海外傳播尚待假以時日,才能獲得國際上的普遍認同??上驳氖?,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穿著漢服到了世界各地,從旅游景區到畢業典禮,都可以看到身著漢服的身影。從國內來看,目前中式服裝占市場比例的情況是:“新中式”占得半壁江山,漢服緊隨其后,旗袍落在后面。
如今,到了“揚帆出海”的時代了,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種文化”。這一“送”與一“種”,其實有著本質差異,“送文化”只能消費一時,“種文化”卻可以生生不息。所以,這一輪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種子。在傳播之前,還有一份工作亟待完成:那就是選擇優質且定型化的“新中式”文化,這就需要設立“新中式”的各種標準。與此同時,如何打造中國自己“新中式”的文化品牌和美學品牌,才是重中之重?,F在本土只有“新中式”產業的集聚,卻沒有高品質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內蘊,從而在世界上難以爭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這是需要加以改變的現狀。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在“新的消費增長點”之中,單獨點出“國貨‘潮品’”這一關鍵詞。筆者認為:新國潮應該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成為共同富裕的文化推手,成為人文經濟的主力軍。
一件衣服賣500還是5萬,通過什么增加單位產品的附加值呢?不僅僅是高大上的科技提升,還要增加文化含量、品質含量,后者對于“新中式”而言更為關鍵。我們考慮“新中式”,更多是從消費的角度做出的,其實“新中式”的普及也可以帶來普遍生產,實現民眾的共同富裕。
如何面對“新中式”
面對“新中式”,應該擺明三個原則:文化上要鼓勵,產業上要規范,政策上要跟進。
關于文化宏觀政策上的建設,對于“新中式”的文化應進行長期的規劃,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可行的。有三個具體的實施措施可以去做:首先,建設“新中式”的示范企業、單位和園區,為高質量的“新中式”提供范本。當今“新中式”產業發展的問題在于,產業集聚已形成了,但中國化的著名品牌,特別高品質的品牌很少,能“出海”的更少之又少。其次,亟待要做分行業“新中式”標準的制定。“新中式”的各個領域盡管與文化產業有所重合,但是文化產業的傳統分類覆蓋度顯然是不夠的,“新中式”要重新進行產業劃分與標準設定。那么,如何做好標準的制定,建議可以采取在國外成熟運作的“一臂間隔”模式來實施,也就是讓各個專業的行業協會在文旅部門和“新中式”企業之間形成中介。最后,還要促成“新中式”文化品牌的形成,從而使得本土化的文化標桿得以樹立。必須承認,“新中式”的發展還不成熟,但是通過將生活美學產業升級為2.0版本,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內涵發展,“新中式”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作者: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何為“新中式”
究竟何為“新中式”呢?所謂“新”,即是適合當代生活;所謂“中”,就是承續中國傳統;所謂“式”,則是形成當代模式。“新中式”所代表的正是中國人返本開新的審美生活方式,它不僅是中國式生活的復興,還是中國式美學的復興。廣義的“新中式”,并不囿于著裝與家具,而是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本身是立體的、全面的,“新中式”浪潮帶來的是全方位的本土生活復興。如今的生活美學家們,就在踐行著茶、香、花、琴、書、畫、樂、舞、服、妝各種“美之道”,從而獲得更為幸福的生活。
“新中式”屬于中國人對自己幸福生活的一種追求,而幸福本身就是個美學問題。“新中式”的內核就是一種以今釋古的“生活美學”,“生活美學”與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息息相關:美好生活既是“好生活”也是“美生活”。“好生活”是有質量的生活,而“美生活”則是有品質的生活。當“新中式”用“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以生活品質去提升生活質量之時,就是對于美好生活的高級追求,“新中式”就是增加“幸福含量”的本土化的審美生活方式。
“新中式”的走紅,也被網友們戲稱為“血脈覺醒”。實際上,所謂“血脈覺醒”乃是一種“文化自覺”,其背后凸顯出來的乃是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當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費“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時候,他內心所蕩漾的自豪感與享受度,大概就是對“血脈覺醒”的最佳展現。但僅有“文化自覺”還是不夠的,自覺之后才會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終會有“文化自立”。只有當我們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被全球認同的文化復興。
“新中式”的主要載體就是新青年
“新中式”的主要載體就是新青年,他們所造就的青年文化新潮,呈現出自下而上的青年文化覺醒,新青年的崛起所帶來的便是新文化的躍動。筆者曾在2013年出版的專著《新青年新文化》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政治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構成三角結構,但是新世紀后,中國文化發展則呈現為五角星架構:主流文化位居上角,政治文化與大眾文化拉開兩翼,而五角星的兩角則是日漸式微的精英文化與愈演愈烈的新青年文化,這便為“新中式”的興起提供了最為穩固的社會支撐。
實際上,歷史上的任何一次復古都是創新。歐洲文藝復興表面上是為了復古希臘羅馬的“古”,但創作出來的是文藝復興的“新”,唐宋的“古文運動”也是如此,所開啟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風。“新中式”看似是在復古,其實同時更是創新,它所實現的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轉化性創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那個傳統中國,傳統當隨時代,也要與當今的審美與生活相匹配,通過“新中式”的發展,力求以傳統文化外在的“形”來復興其內在的“神”。在創新的過程中,抄襲成風、缺乏新意、東拼西湊的現象必然會出現,但這只是短期現象,通過規范產業的方式就可以“開源節流”——開優質之源,節劣質之流,無需進行過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新中式”的海外傳播要“種文化”
“新中式”的海外傳播尚待假以時日,才能獲得國際上的普遍認同??上驳氖?,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穿著漢服到了世界各地,從旅游景區到畢業典禮,都可以看到身著漢服的身影。從國內來看,目前中式服裝占市場比例的情況是:“新中式”占得半壁江山,漢服緊隨其后,旗袍落在后面。
如今,到了“揚帆出海”的時代了,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種文化”。這一“送”與一“種”,其實有著本質差異,“送文化”只能消費一時,“種文化”卻可以生生不息。所以,這一輪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種子。在傳播之前,還有一份工作亟待完成:那就是選擇優質且定型化的“新中式”文化,這就需要設立“新中式”的各種標準。與此同時,如何打造中國自己“新中式”的文化品牌和美學品牌,才是重中之重?,F在本土只有“新中式”產業的集聚,卻沒有高品質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內蘊,從而在世界上難以爭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這是需要加以改變的現狀。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在“新的消費增長點”之中,單獨點出“國貨‘潮品’”這一關鍵詞。筆者認為:新國潮應該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成為共同富裕的文化推手,成為人文經濟的主力軍。
一件衣服賣500還是5萬,通過什么增加單位產品的附加值呢?不僅僅是高大上的科技提升,還要增加文化含量、品質含量,后者對于“新中式”而言更為關鍵。我們考慮“新中式”,更多是從消費的角度做出的,其實“新中式”的普及也可以帶來普遍生產,實現民眾的共同富裕。
如何面對“新中式”
面對“新中式”,應該擺明三個原則:文化上要鼓勵,產業上要規范,政策上要跟進。
關于文化宏觀政策上的建設,對于“新中式”的文化應進行長期的規劃,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可行的。有三個具體的實施措施可以去做:首先,建設“新中式”的示范企業、單位和園區,為高質量的“新中式”提供范本。當今“新中式”產業發展的問題在于,產業集聚已形成了,但中國化的著名品牌,特別高品質的品牌很少,能“出海”的更少之又少。其次,亟待要做分行業“新中式”標準的制定。“新中式”的各個領域盡管與文化產業有所重合,但是文化產業的傳統分類覆蓋度顯然是不夠的,“新中式”要重新進行產業劃分與標準設定。那么,如何做好標準的制定,建議可以采取在國外成熟運作的“一臂間隔”模式來實施,也就是讓各個專業的行業協會在文旅部門和“新中式”企業之間形成中介。最后,還要促成“新中式”文化品牌的形成,從而使得本土化的文化標桿得以樹立。必須承認,“新中式”的發展還不成熟,但是通過將生活美學產業升級為2.0版本,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內涵發展,“新中式”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作者: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