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文明交流互鑒的盛唐記憶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徐 來 毛 紅
  • 2024年06月21日
  • 審核:
  • 瀏覽(604)
  • 收藏
瀏覽字號:

  圖為《井真成墓志》拓片。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供圖

  版本記錄歷史、見證文明。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斯文在茲——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設置了“美美與共——版本中的古代中外文明交流”單元,展出反映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的各類珍貴版本,講述日本遣唐使故事的《井真成墓志》拓片便是其中之一。

  從公元7世紀開始的200余年里,一批批日本遣唐使乘風破浪,前往大唐。他們將中國的文化藝術帶回日本并影響至今,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以開放、包容、自信之姿,積極促進世界文明溝通與融合。

  《井真成墓志》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歷史文化價值厚重非常。正在展出的拓片拓印自2004年出土于西安的《井真成墓志》原石,分為墓志蓋與墓志兩頁,將原石全部內容捶拓于宣紙之上,包括墓志因破損而造成的字跡闕如也如實呈現。

  《井真成墓志》為唐制簡樸樣式,墓志蓋上刻有4行12字篆文“贈尚衣奉御井府君墓志之銘”,墓志石上刻有171字(實存162字)楷書碑文。墓志文提到“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蹈禮樂,襲衣冠”,大意是“日本人井真成,有曠世之才,所以能受命出使異邦,活躍于中國,學習禮樂之道和治世風范”。同其他遣唐使一樣,井真成因才華橫溢受命出使中國,在大唐受到禮待,客死長安后,被唐玄宗追封為“尚衣奉御”予以官葬。寥寥百來字,道出了千年前這位遣唐使不凡的人生際遇。

  《井真成墓志》佐證了日本遣唐使制度的實行。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19次向中國派遣使節團,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跨度之久、交流內容之豐富,在世界古代文化交流史上實為罕見。唐玄宗時期,日本三次派出遣唐使團,使團規模在550—600人之間。作為文化使者,遣唐使懷著欽慕之心而來,全面學習借鑒中華文明,繼承吸收先進的中華文化,將文明的種子帶回日本落地生根。日本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借鑒儒學思想,積極推行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改革,借助漢字創制改革本國文字,學習中國的天文、歷法、醫學及工程技術,對詩賦、圍棋、音樂、書法、繪畫、服飾等“大唐流行文化”的模仿吸收深入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何唐代能對周邊國家產生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將探尋目光轉向千年之后,我們或許能夠得到答案。中華民族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創造了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和璀璨厚重的中華文化。文明發展的高度主體性,使得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以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為處世之道。

  唐代,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還是文化傳播與貿易往來,都進入高度繁榮時期。當時,中國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友好交往,長安接待了70多個國家的外交使節、3萬余名留學生。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正是這一時期中外文明交流的歷史寫照。

  以史為鑒,文明交流互鑒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文明自古以來與各國文明交流互鑒,造就文明傳承的重要遺產和歷史財富,為中華文化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范例。

  1000多年以來,井真成的名字從未出現在史料記載中?!毒娉赡怪尽返某鐾?,讓后人了解到這位年輕遣唐使的生活點滴,他的名字也被鐫刻在中日友好交流史上。

  墓志發現后,日本媒體連續報道,并在日本史學界引起轟動。2006年,陜西省文物部門向井真成故鄉日本大阪府藤井寺市贈送了墓志復制品。這方墓志數次赴日本巡回展出,令日本民眾直觀了解這段歷史。墓志相關資料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千年前,中日兩國曾攜手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為后世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借鑒。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