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十章①:九仙山風景區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07月09日
  • 審核:
  • 瀏覽(655)
  • 收藏
瀏覽字號:

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三孔》,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1.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在前往九仙山風景區之前游覽了距曲阜市區10公里的石門山風景區。

文聞說:“爺爺,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石門山風景區的情況吧!”

文教授說:“好的。石門山風景區隸屬于石門山鎮,名列首批國家級森林公園名單。南麓建設了石門山鄉村體育俱樂部、自駕車露營地;推出房車露營、CS真人秀、迷你高爾夫、高爾夫練習、徒步登山、垂釣、射箭、狩獵和歡樂雪世界等體育運動項目,觀光農場、動物觀賞園、原生態蔬果園、農家大院‘五坊’和采摘園等體驗項目以及篝火燒烤、農家土菜和酒店、別墅、帳篷、房車等配套服務。”

文聞問道:“聽說石門山與《易經》及許多名人有關,是真的嗎,爺爺?”

文教授說:“是的。傳說孔子曾在石門山撰寫《易經·系辭》;唐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杜甫曾在石門山峰臺設宴話別;孔子后裔、清代著名戲劇家孔尚任曾與石門山結下不解之緣,在此隱居22年,寫出了不朽之作《桃花扇》。山上的石門寺始建于金泰和年間,明永樂以前為道觀,明景泰年間改由佛家住持。寺院有房屋四十多間,經多次修葺,復原了17座建筑,恢復了千佛殿及配房中的泥塑佛像三十余尊并正式對外開放。”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覽了山門、千佛殿、藏經樓、含珠臺、秋水亭、孤云草堂、黃土臺、華佗廟、月霽閣、摩崖石刻、一丈碑等景點。

游覽了石門山景區之后,四人來到了九仙山風景區。這里位于曲阜城的北部,距城區約18公里。九仙山的西邊、北邊與寧陽縣毗鄰,東邊與石門山遙遙相對。

天一好奇地問道:“姥爺,九仙山是因為傳說中的九個神仙而得名的嗎?”

文教授說:“有點關系,但也不全是。整個九仙山區域,莽莽蒼蒼分布著二十余個山頭,有鳳凰山、華山、九仙山、九女堂山、黑虎山、龍山、貔狐洞山、石佛山等,其中九仙山僅僅是景區中的一座山峰。整個景區的最高峰鳳凰山海拔548.1米,九仙山海拔則為460米。九仙山區域總面積為21.39平方公里,山勢北高南低,中西部有九仙天池,西南部有糧船石水庫。山中巖壑縱橫,泉澗交匯,林木茂盛,物產豐富。以碧霞祠為代表的四十多處名勝古跡和造化神奇的自然景觀散布于青山秀水之間。九仙山層巒疊翠,鐘靈毓秀,成為魯南泰、嶧之間的又一座名山,素有‘小泰山’之稱。”

文聞問道:“爺爺,九仙山風景區有哪些名勝景點?”

文教授說:“九仙山文化底蘊厚重,過去儒、佛、道、雜等各種流派都曾在這里占有各自的活動范圍并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如戰國時期的鳳凰城、吳王城、瞭望臺、跑馬嶺、飲馬泉,象征圣賢遺九仙山牌坊跡的孔子石、顏子洞、孟母石、仙盤石,歷代建造的王母行宮、碧霞祠、九女堂、靈官殿、三清殿、三朝閣、黌門宮、三仙橋、通仙橋、十八盤、南天門、宏華寺、蘆斗寺、招提寺、觀音堂、樓臺庵、撥云觀、山神廟、龍王廟、土地廟、華佗廟、黑龍潭、蟄龍井、神戲臺、打擂臺、老魔洞、牛腿溝以及明代安丘王陵墓群等。”

九仙山上的建筑多創建于明代,清代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清康熙八年(1669年),衍圣公孔毓圻在山上主持建造了碧霞元君殿、玉皇殿及觀音堂等建筑,以后多有重修擴建。后來,由于天災人禍、年久失修,九仙山上的這些古代建筑已被毀壞殆盡。1996年,曲阜文物部門與吳村鎮共同勘察設計,投資260多萬元,修復了紅門宮、碧霞祠、三清殿、南天門等建筑并重新塑像,修復和鋪設了登山道路。1997年成立了九仙山文物管理所,對文物進行日常保護管理。九仙山古建筑群2001年被列為濟寧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覽了九仙山的主要建筑。

紅門宮又稱“黌門宮”,位于九仙山的山腳,建在高臺之上,為三合小院,其中正房、兩廂各三間,正房內供碧霞元君塑像。由院東北小門而出,跨過單拱仙人橋,拾級而上,約行600米即至三清廟。

三清廟 原建于山下龍灣之北,清康熙九年(1670年)移建于此。有正祠三間,前接卷棚,原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祠東有一閣,也為三間。另外,在正祠東側有石碑一通,為康熙九年立的“九仙山創建三清廟碑記碑”。

王母宮 循石階繼續北行400余米即到達“撥云觀”,一座雕鐫精美的石制牌坊巍然矗立。這里已屆山腰,每當夏季山上所出云氣皆蘊于此。撥云觀后,有屋三間,門上鑲嵌石額,刻“西王母行宮”。原是供奉西王母的祠堂——王母宮。王母宮周圍石頭巨大,樹木茂密,野花吐蕊,清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另外,這里還有石碑三通,分別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重修九仙山撥云觀記碑”、康熙三十一年的“天仙山太平坦撥云觀王母宮前創建紫宵坊記碑”及一通題名碑。

南天門 九仙山同泰山一樣,也有“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從撥云觀石坊曲折北行約100米為一天門,此門為券門形式,一側立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立的“創建三天門碑記”。拾級九十余階即到中天門,中天門現已不存。再登六十六階為南天門,這里臺階陡峭,如天梯懸掛,仰面上望,見南天門矗立于一片高峻的巨石之上。雄壯的南天門,好像置于蒼穹白云之間。南天門為磚砌拱門,坐北朝南。

碧霞祠 登上南天門,喻示著已經進入了“人間仙境”。這里離頂端雖然還有數十米之遙,但實際已到了九仙山的峰巔。舉目四望,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名聞遐邇的碧霞祠就建在峰巔之上。碧霞祠是一處古樸典雅的四合院式樣的廟宇,前面為灰瓦懸山式朱漆大門樓一座,周圍有紅墻環護,院內建有正殿五間和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前廈后坐,灰瓦覆頂,金裝彩塑的碧霞元君像端坐在大殿內正中。碧霞元君,相傳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宋真宗趙恒到泰山封禪時,封她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像兩側供“眼光神”“送生神”,三神俗稱泰山老奶奶、眼光老奶奶、送生娘娘。碧霞祠院內有石碑六通,為康熙八年(1669年)的“天仙山儀鳳巖碑記”、康熙十一年的“九仙山儀鳳巖創建大殿碑記”以及四通題名碑,均為清代碑刻。

鳳凰城 九仙山北部為曲阜與寧陽的界山,海拔548.1米。相傳山上曾落過鳳凰,所以稱為鳳凰山。山上有古代砌壘的石墻圍寨,被稱為鳳凰城,亦稱吳王城。據《曲阜縣志》記載:“吳王城在九山之巔,或云吳起所筑也。”吳起是衛國人,喜兵法,從學于曾子,仕魯為武士。當時齊國人侵略魯國,魯人欲以吳起為將以抵御齊師,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君因此而生疑不敢用吳起。吳起想洗脫這種嫌疑,便將妻子殺死,以表明和齊人沒有關聯。于是魯君以其為將帥。吳起率魯師與齊師大戰,大破齊軍而獲勝。相傳吳起當年就是在這里屯兵抵御齊師的。

1957年文物普查時對鳳凰城進行了詳細的勘探和調查。城墻順山勢而建,多有破損,殘存城墻約2至3米,最高處3.50米,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山南坡堆積有大量人為加工過的方形石塊及磨盤石,磨盤石上鑿有磨眼,這無疑是當年城中人使用過的加工器具。城中從西向東依次有望星臺、范家寨、北城門、跑馬嶺、飲馬泉、拴馬樁、臥龍灘、轎頂臺等遺跡。中間的跑馬嶺是一處東西長約100米、南北長約50米,四周為石砌墻基的平地。1970年在鳳凰城一帶挖出青銅質箭頭及人骨無數,這一事實說明,至少在先秦時期,這里就發生過激烈的戰爭。

安丘王墓 鳳凰山之南、九仙山之北,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山坳。這里泉澗縱橫,林木茂盛。明代魯王宗室安丘王及其子孫的陵墓就選建在鳳凰山的南麓。這片墓群四面環山,共有三座大墓。其中兩座封土完整,最大的一座封土直徑達80米。另一座封土東西寬24米、南北長40米、斜面坡高20米。還有一座墓現已被夷為平地,村民在其上耕種。墓葬四周曾建有林墻。林墻內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享殿等地面建筑?,F在林墻和享殿等已經被毀,只有某些地段的石砌墻基尚清晰可辨。1958年,此地耕地下陷,人們發現了石砌墓室。墓中有墓志銘——魯府安丘王鎮國將軍壙志銘,銘文為篆書陰線刻。銘文記載,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六世孫、安丘王朱陽釜的第三子、鎮國將軍朱當沿。據《兗州府志·天湟志》記載,朱元璋封他的第九個皇子朱檀為魯王,命其于兗州立國,死后謚其為“荒王”;第二代魯王是靖王朱肇。宣德二年(1427年),靖王封其第一庶長子朱泰坾為安丘王,謚號“靖恭”。朱泰坾之子朱陽釜為第二代安丘王,謚號“莊簡”。朱當沿就是安丘莊簡王朱陽釜的第三子,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元月受封為鎮國將軍,死后歸葬于此。其余兩座墓葬因未發掘,尚不知墓主為誰。1977年,墓群被定名為“明安丘王墓群”,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覽了九仙山的主要自然景觀。

主峰 九仙山,曾用名甑山、九峰山、爛柯山。因山峰形如甑,北齊時名甑山。因山有九峰,故名九仙山,主峰海拔460米。

九女堂北山 海拔300米。相傳古時有幾位姑娘在此修道成仙。此地建游學三孔有樓臺殿宇,習稱九女堂,此山因此得名九女堂北山。

黑虎山 在九仙山南,海拔319米。相傳有一種兇惡的大鳥,善學兒童的喊聲并常啄殺兒童、食其心肝,名為“黑虎”,人們常用其來恐嚇小孩,使之聽話。另據說古時此山曾有黑虎出沒,故稱黑虎山。

龍山 在峪口村北,與九仙山對峙。因山形如龍,故名。海拔313米。山北有宏華寺遺址,始建年代無考。遺址下有蓮花石,由六塊大巖石組成,遠望如半開的荷花,故名蓮花石。

石佛山 在大西莊村西南,山上有西莊石佛像,是利用山頂高石雕成的,高3米、胸圍2米,頭刻發髻,雙手于胸前抱珠。原有佛堂樓六間,現已不存。

九仙天池 位于大河崖村北。

在九仙天池,文聞說道:“奶奶,您給我們講講九仙天池的傳說吧。”

程教授說:“好的。傳說天宮王母娘娘在天庭用蟠桃宴請三界神仙,各路仙人爭相敬以仙酒,王母因此大醉九九八十一天。九仙女趁王母醉酒之機,悄悄相邀下凡到人間九仙山。仙女朝游九仙山,暮宿九女堂,每次必到天池洗浴,后人便把山中之池稱為九仙天池。九仙天池一弘池水倒映三面青山,百千壑溪瀉于池中,岸邊綠柳拂披,果樹成林,桃李色彩斑斕。最是桃花,紅艷似火,據說此花乃九仙女于天宮蟠桃園采擷而來。”

文教授接著說:“在九仙山北有九仙山孔子石。從王林村北行,初上一峰,旋又下行,邁過三道層巒,山勢忽然開闊起來,側目西望,便可見孔子石聳立于山巔。孔子石高3米多,遠遠望去,酷似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的《先師孔子行教像》,只是這尊石像看起來像是略微側了下身體。”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長于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研究。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游學三孔》等12部個人專著,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