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十章②:圣地傳說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07月09日
  • 審核:
  • 瀏覽(947)
  • 收藏
瀏覽字號:

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三孔》,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1.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覽了九仙山景區之后前往尼山圣境。

文聞問道:“爺爺,去尼山圣境景區選擇哪種交通方式更好些?”

文教授說:“乘車最方便。尼山距曲阜東高鐵站20公里,距曲阜汽車站35公里。曲阜市有一條專門通往尼山旅游風景區的濱河觀光大道,沿沂河而建,風景優美,西起大沂河與東104國道交叉口,中間與京滬高鐵曲阜站相接,東至省級重點文化旅游區尼山圣境項目區,全長約21公里,駕車只需20到30分鐘。”

“姥爺,尼山就是一座山頭嗎?”天一問道。

文教授說:“不是的。尼山山脈由20多座山頭組成,主峰海拔344米。西南25公里處有八卦山,相傳伏羲曾畫八卦于此;南麓有呂公洞;東北15公里處曰四基山,山巔有石狀如堂基;東北10公里處為九龍山,山形起伏,因上有靈泉故亦名靈山;東北5公里處為昌平山。昌平山山體雄壯,夕陽西下時,在霞光映照之下,山體像孔子仰臥,甚為壯美。昌平山山體共有九個山頭,主峰海拔401米,古有九頂七泉之說,漢代曾在山下建立昌平亭會市,為古昌平鄉址。山頂有圩寨遺址,相傳為唐末期薛剛反唐時的屯兵之地,傳說薛剛在山頭上插入大石中的寶劍至今尚未拔出。”

文聞問道:“傳說中孔子出生的尼山就是這里嗎,奶奶?”

程教授說:“沒錯,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就是傳說中的尼丘。”

孔子的身世

程教授一行四人前往孔子的誕生地尼山游覽。

文聞問:“爺爺,中國的姓氏起源于什么時期?”

文教授說:“中國的姓氏起源于人類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度時期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為:姬、姚、媯、姒、姜、嬴、姞、妘。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氏,是標示一個人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其存在便于人們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姓產生后,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一個人的后代會有幾個氏、父子兩代可能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簡而言之,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奶奶,您給我們講講孔氏的起源吧。”文聞好奇地說。

程教授高興地說:“好的。關于我國姓氏起源的說法非常多,其中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一般認為孔姓源于子姓,主要有兩種傳說。”

天一趕忙問道:“第一種傳說是什么?”

程教授不緊不慢地說:“第一種傳說比較久遠。根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商高祖乙的祖先即商族的始祖,名契,他是帝嚳高辛氏的后裔、帝堯的異母弟、中古代部族首領,生母為簡狄。傳說簡狄是有娀氏之女,‘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也就是說簡狄吞燕子卵后生契,《詩經》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顯然,這只是一種神話傳說,大概與商族曾以玄鳥作為氏族的圖騰有關。契成年后,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有人說商在今河南丘南,也有人說其在今河北漳河地區。因此,商作為族名,被賜姓子氏。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夏桀,建都于亳。成湯是一位圣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與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孔氏起源的第一種傳說太神奇了,那第二種傳說呢?”文聞問。

程教授笑笑說道:“第二種傳說比較流行。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載,西周初期,由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后,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我們說的孔氏起源與孔子的家世有關系嗎?”天一若有所思地問。

“當然有關系了。”程教授說,“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剛才說孔氏起源的第一種傳說時就提到契,他的后人微子啟即孔子的遠祖。”

“關于微子啟是孔子的遠祖這事說來話長。”文教授接著說,“當初契被封于商。傳到孫相土時,勢力達到今渤海一帶。相土的三世孫冥從事農業、善于治水,后因‘勤其官而死’。冥子王亥也叫振,用牛負重,從事畜牧業,發展貿易,后被有易氏之君綿臣殺死,牛群也被奪走。王亥子上甲微借河伯之兵殺綿臣,商族復興。再六傳至湯,共十四代,凡八遷。”

天一問道:“姥爺,商朝是什么時間滅亡的?”

文教授說:“公元前16世紀,商王朝的建立者湯即位17年而滅夏,都于亳,也就是今山東曹縣東南,勢力遠達黃河上游的部落。此后,曾多次遷都。湯的第九代孫即第十代君王盤庚從奄遷都到殷,也就是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商。商代最后一個君王,名紂,荒于酒色,不理政事,國勢日衰。”

文聞問道:“爺爺,孔子的遠祖從何時何人算起?”

文教授說:“別急,你聽我慢慢地說。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之一的微子啟,在西周初年被封于當時屬于宋國、位于今山東微山西北的微,所以稱微子啟,都于商丘,五傳至于弗父何,而弗父何禮讓其國于其弟宋厲公,自為宋國大夫,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這么說,孔子的遠祖在周朝初年就是貴族了?”文聞追問道。

程教授說:“可以這么說,但后來淪落為平民了。”“那是為什么?”天一不解地問道。程教授說:“宋厲公一系世掌宋國君權,維系著并不出色的世襲統治,弗父何一系則成為宋國輔政公族。弗父何一系再三傳為正考父,正考父知書識禮,以謙謙君子知名于后世。他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于周太史氏。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他連走路也靠墻循邊,不爭于人。意思是每逢接受任務、提升職位時,他都越來越恭敬,始而低頭,再而曲背,三而彎腰,連走路也小心翼翼地靠著墻邊走。然而,到了正考父的兒子孔父嘉時,情況大為惡化。據《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宋殤公即位以后,十年之中發生了十一次戰爭,百姓不能忍受??赘讣巫鏊抉R,華父督做太宰。華父督面對百姓對當政者的不滿,為了轉嫁矛盾宣傳說:‘這些問題都是司馬所造成的。’不久就找借口殺了孔父嘉和宋殤公,把莊公從鄭國召回并立他為國君,以此親近鄭國。同時又把郜國的大鼎送給桓公,對齊、陳、鄭諸國也都饋送財禮,所以華父督就當上了宋公的宰相。殺了孔父嘉后,華父督納其妻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由此結束了世為大夫的貴族生涯,地位一落千丈,淪為平民。”

文聞問道:“孔子的祖先后來怎么樣了?”

文教授說:“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生怕為華父督所害,避禍逃到魯國,從此定居魯國陬邑,并用‘孔’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子孫襲姓孔氏,遂為魯人。木金父生皋夷,皋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姓孔,名紇,字叔梁,字與名相連,故稱叔梁紇。紇任只有‘祿田’而無‘采邑’的陬邑大夫公邑宰。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

天一高興地說:“現在我知道了,孔子的十世祖是宋國大夫弗父何,孔子的爺爺是伯夏,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

“弟弟,你太棒啦!”文聞拍手說道,程教授聽了也滿意地點點頭。

“這樣看來,關于孔子的家世,你們就基本清楚了。”

天一問道:“姥姥,尼山上有名的景點有哪些?”

程教授說:“尼山中峰東麓有孔子廟及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為紀念孔子,北魏時建廟奉祀,歷代重修?,F存尼山書院占地25畝,周圍有數百畝古柏,景色幽美。古有五老峰、魯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尼山八景’,現又添尼山圣境和孔子湖??鬃雍步惺ニ滩ㄊ幯?,秀色與日俱增。”

“奶奶,史料上說,在尼山一帶有個魯源村,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小村落,請您給我們講解一下魯源村的魯源有什么內涵吧!”文聞急切地說。

程教授說:“魯源村可是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了。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匯入沂河西去,乃魯水之源,故位于附近的村子名為魯源。”

魯源村就是《史記》上所謂的“陬邑昌平鄉”,為孔子父親叔梁紇生前封邑所在之地,位于尼山南側的山坡下。魯源村在春秋時為魯國陬邑的屬地,但此地原為邾城,亦稱小邾國城。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在縣東北四十里,邾,魯之附庸國……邾人于此,筑小城以備魯,故名邾城。”《左傳》記載:“邾在曲阜東南。”《闕里文獻考》記載:“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魯源村。即《史記》所云昌平鄉也。”近代名人康有為手書“古昌平鄉”石碑立于村中。今天的魯源村南有大沂河,河水流至曲阜城,東南有孔子湖,南面隔大沂河是昌平山。全村有680戶、2486人,現為一個自然村莊、兩個行政村。

“夫子洞”的傳說

程教授一行四人看到在尼山孔廟東崖下的澗溪北側有一個天然石洞,洞旁有三個大字“夫子洞”。

“奶奶,這個夫子洞就是傳說中孔子出生的地方吧?”文聞興奮地問道。

程教授說:“夫子洞,也叫坤靈洞,相傳孔子就出生在此洞中。此洞漢代時名‘孔瀆’。而坤靈洞的叫法始見于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中的‘尼山’之圖中。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鄒縣縣令司居敬刻孔子像置于洞中,后因戰亂被毀。因水淤塞滿,1978年進行了清理重修。洞旁的‘夫子洞’三個字為山東省原副省長李予昂于1983年所題。南側有一板石如床,床上高出一石名曰‘枕石’。”

“姥姥,孔子為什么會出生在這個石洞里?”天一驚訝地問道。

程教授說:“這里面可有一系列的傳說啊。”

傳說當年為了早日生子,叔梁紇與顏徵在婚后經常到尼丘山祈禱。有一天夫婦倆再拜尼丘山,爬山途中見草木之葉皆上起,及禱畢下山時草木之葉皆下垂。晚上,顏徵在做了一個夢,夢見黑帝對她說:“汝有圣子若產必于‘空桑’之中。”醒后恍惚看到五老人列于庭,他們自稱五星之精,有一獸似小牛而獨角文如龍鱗,趴在地上向顏徵在口吐玉尺,上有文曰:“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顏徵在心知其異,便把赤色的繩子系在獸角上。叔梁紇后來聽了顏徵在夢中所見,認為小獸就是麒麟。顏徵在問:“空桑在哪里?”叔梁紇說:“南山有空竇,竇有石門而無水,俗名亦呼空桑。”顏徵在說:“吾將往產于此。”隨后就攜帶臥具到了空竇中。夜里有兩條蒼龍自天而下,守在山之左右,又有二位神女擎香露于空中以便顏徵在沐浴,隨后顏徵在聽見鈞天和樂之聲,上天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樂之音。”良久乃去。顏徵在遂產孔子于石門中,忽有清泉流出,自然溫暖,顏徵在浴畢泉即涸。

“姥姥,這真是個神奇的傳說。還有其他的傳說故事嗎,請您給我們再講一個吧。”天一急切地說。

程教授點點頭說:“好吧。我就給你們講一講五星吧!”

“五星之精”中的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又稱五執、五維。金星,古稱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強,除太陽、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水星,古稱辰星。它最靠近太陽,有時還穿過太陽面,平時難以觀測到?;鹦?,古稱熒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顆火紅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時暗時明,熒熒如火,視位置又不斷變化,行蹤不定,令人迷惑,故名“熒惑”。木星,為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古代中國稱之為歲星,因其繞著太陽公轉一周為12年,與我國歷法中的地支數目相同之故。土星,古稱鎮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質量僅次于木星,有美麗的光環縈繞,常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想。

“奶奶,空桑的意思是叔梁紇夫婦說的那樣嗎?”文聞接著問道。

程教授說:“傳說中叔梁紇把空桑理解為空竇或洞穴。其實,有的資料認為,空桑是指古代中國傳說中的地名。它出自《山海經》,沿用至東周晚期,主要指曲阜及其周圍一帶,屬于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的出生地而出名。”

根據《呂氏春秋》記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居。”其中,空指空地,桑指桑樹,指該地區的土丘、小山上種滿了桑樹。傳說空桑之地是遠古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是當時中國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發生過“共工振滔洪水”“蚩尤伐空桑”等重大歷史事件。遠古中國的帝王治所都設在這一地區,這里出過許多歷史名人,如伏羲都淮陽;神農營曲阜;黃帝在窮桑登帝位后遷都曲阜,后遷新鄭;少昊都曲阜。顓頊是黃帝之孫,繼少昊登帝位者,《呂氏春秋·古樂》中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

“奶奶,在我國民間一直有麒麟送子的傳說,那麒麟到底為何物?”文聞好奇地問道。

程教授說:“我國歷代都有關于麒麟的傳說。麒麟在我國的傳說中是瑞獸、仁獸,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

傳說麒麟性情溫和,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能活兩千年。麒麟性情柔順,是善良的象征,表達的是古人對善的崇尚。其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寵”。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一角圓蹄,行中規矩,游必擇地,翔而后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志》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云:“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后踐,位平然而后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

文教授說:“麒麟這種‘仁寵’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禮教的要求和儒家風范。”

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根據《禮記·禮運》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傳說中麒麟又是應龍的孫輩,根據《淮南子·地形訓》記載,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麒麟的形象以鹿為主,融合了龍、牛、羊、馬的特征,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于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能吐火,聲音如雷。有很多民族、姓氏把麒麟當作圖騰和祖神。有詩云:“麒麟踏祥云,人間百難消。”

“奶奶,根據傳說故事可以看出,麒麟與孔子有著極深的淵源,對吧?”文聞說。

程教授說:“的確是這樣的。”

傳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并吐玉書,上有文曰:“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這就是告訴眾人孔子非凡人,其乃自然造化之子,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顏徵在將一彩繡系在麒麟的犄角上,以示謝意??鬃釉诖笠耙婘梓霝槿怂v,喟嘆麒麟“出非其時”,認為這標志著自己日暮途窮,所寫《春秋》于此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

天一問道:“姥姥,為什么說孔子是素王,這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說:“素王就是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他沒有土地、沒有臣民,但他的聲望、權威卻永遠存在。”

孔子是素王的傳說,在后世的史料中多次出現。如王充《論衡·定賢》曰:“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淮南子· 主術訓》曰:“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宏,勇服于孟賁……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曰:“玄圣創典,素王述訓。”劉滄《經曲阜城》詩云:“三千弟子標青史,萬代先生號素王。”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中載:“百尺翠云巔,仰見宸題金匾;素王端拱,顏曾四座冠冕。”

“爺爺,傳說中的黑帝是誰?”文聞問道。

文教授說:“黑帝是中國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古指北方之神。五天帝即日中黃帝、日中赤帝、日中白帝、日中青帝、日中黑帝。”

“關于孔子的出生還有一種傳說,就是鳳生虎養鷹打扇。姥姥,您給我們講講吧!”天一說道。

程教授說:“這的確是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傳說孔子出生后,二龍回天,五老則坐落人間形成了尼丘山的五座山頭,這就是五老峰的由來。又傳說叔梁紇夫婦見孩子長相奇丑,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齒、雙眼露眸、雙耳露輪,疑似怪物,便把孔子丟棄在紅草坡邊的柏樹下。他們夫妻二人走后,從山上下來一只母虎,這只母虎不但沒有傷害孔子,反而將其銜入山洞之中哺乳喂養。由于洞內熱不透風,從遠處飛來一只老鷹停在洞口,張開翅膀,為孔子扇風納涼。這就是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的孔子是鳳生、虎養、鷹打扇的美麗傳說。”

孔子的相貌

聽了爺爺和奶奶講述的關于孔子出生的傳說之后,文聞問道:“爺爺,孔子的相貌真的奇丑嗎?”

文教授說:“傳說孔子是因為生有異相而被父母遺棄的,后人關于孔子的相貌有很多描述。”

傳說孔子牛唇虎掌,鴛肩龜脊,海口輔喉,頂門狀如反宇。孔子成年后的相貌具四十九表:長十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身高1米9以上,??谀崾?,方面,月角円(yuán)準,河目龍顙,斗唇昌顏,均頤輔喉,齒龍形,龜背虎掌,胼協修肱,參膺圩頂,山臍林背,翼臂注頭,阜堤眉,地定谷竅,雷聲澤腹,修上趨下,末僂后耳,面如蒙倛,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蹬,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樸,就之如升,視若營四海,躬履謙讓。腰大十圍,胸應矩,舌理七重,鈞文在掌。

“爺爺,說孔子如同喪家犬一樣是怎么回事?”文聞問道。

文教授說:“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這里把孔子顙、項、肩、自腰以下等身體的四個部分分別與堯、皋陶、子產、禹進行了類比。”

“顙似堯是什么意思?”天一不解地問。

程教授說:“《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史記·索隱》云:‘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如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孔子名丘,甲骨文堯字的上半部分也正是丘字,所以說孔子之顙像堯,實際上是說孔子‘圩頂’。”

“原來如此。”文聞說,“那項類皋陶指的是什么?”

文教授說:“皋陶是傳說中堯舜禹時代的人物。項類皋陶就是說孔子的頸曲折。頸曲則背亦隨之而彎,像龜背。項類皋陶既是一種體貌特征,又是一種姿態??鬃拥淖嫦日几福?lsquo;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這是謙恭之德在姿態上的表現。因此,說孔子項類皋陶,就是說他繼承了正考父謙恭的德行。”

“這里面還有這么多學問啊。”文聞滿意地說,“那肩類子產也一定有寓意了?”

程教授說:“肩類子產也是有寓意的。子產即公孫僑,名僑字子產,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肩類子產很可能是指孔子肩部高聳。因為孔子顙似堯、項類皋陶,首俯項曲則肩部自然會聳起?!蹲髠鳌泛汀墩撜Z》中記載了孔子對子產的兩段評論。《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記載,子產病死,去世前給他的繼任者子大叔留下了‘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的遺言,孔子稱贊道:‘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子產去世,‘仲尼聞之,出涕’,并飽含深情地說:‘古之遺愛也!’《論語·公冶長》中也載有孔子對子產的評價:‘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描述孔子的體貌,與子產相比附,應該與孔子對子產的贊許推崇有關。”

文聞聽了程教授的講解后問道:“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也是一種類比了?”

程教授滿意地點點頭說:“在《莊子·外物篇》中說孔子‘修上而趨下’,郭象釋為:‘長上而促下。’成玄英疏:‘趨,短也。’陸德明在《經典釋文·莊子音義》中說:‘趨下,音促。’其實,這些解釋都說明,孔子上身長而下身短。禹是四體勤的典范,說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是把孔子與禹類比。以四位古人作類比描述孔子體貌的做法可能是在戰國時期產生的,這將一些關于孔子的原本平實的信息神秘化了,目的是想把孔子與堯、禹等傳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長于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研究。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游學三孔》等12部個人專著,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