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十章④:尼山圣境景區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07月09日
  • 審核:
  • 瀏覽(1490)
  • 收藏
瀏覽字號:

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三孔》,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1.jpg

“爺爺,聽說在尼山新建了一個尼山圣境,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吧!”文聞說道。

文教授說:“好的,我介紹一下這個項目。”

尼山圣境景區位于曲阜尼山省級文化旅游度假區內,由曲阜市與無錫靈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等聯合開發。作為一項負有時代使命的創造性歷史文化工程,尼山圣境以“世界的孔子,孔子的世界”為總體創意,以“世界級人文旅游目的地”“文化修賢度假勝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基地”為總體定位,以“明禮生活方式”為核心文化主題,致力于建設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在總體規劃上,尼山省級文化旅游度假區總規劃占地35.76平方公里,規劃建設規模25.8萬平方米,總規劃布局為“一環五區”,分別是環湖主題文化游憩帶、儒學圣殿瞻禮區、國際游學營地區、山水書院修賢區(本區目的是道德修養、培養圣賢,故名為修賢區)、生態農業耕讀體驗區、國際文化旅居社區。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并已投入使用。

“這個項目挺宏偉的,對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非凡,項目下一步的目標任務是什么?”文聞饒有興致地問道。

程教授說:“據我了解,今后尼山圣境項目將按照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要求,以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強民眾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目標,分階段實施。”

尼山圣境計劃從五個維度推進文化工程建設。一是中華文化雙創工程。依托孔孟之鄉,致力于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建具有示范效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基地”。二是中華文化傳播工程。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世界儒學大會等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致力于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類文明對話與交流中心”。依托全國高校,致力于建成當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修賢書院群落,為重構東亞儒家文化圈發揮應有的核心作用。三是中國價值培育工程。依托圣地尼山豐厚的儒學資源、“明禮”文化主題體驗和孔子“為政以德”的政德教育資源等,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師德教育基地、研學游培訓基地和企業團建基地教學點,推出一整套體系完善、文化內涵豐富、參與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課程,創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基地。四是中國故事體驗工程。依托孔子學院、尼山研學課程體系及研學游文化體驗活動等,通過演藝、藝術品展陳、沉浸式體驗等,打造國際知名的游學圣地,用儒家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五是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工程。圍繞旅游、傳媒、影視、演藝、出版、文創衍生品等文化產業鏈,使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

“姥姥,我剛才看到尼山圣境宣傳材料上講,在度假區可以體驗儒家明禮生活方式,度假區為什么以禮作為核心文化主題呢?”天一問道。

程教授說道:“尼山圣境基于中華文化中的‘禮’,著眼于當代社會需要,確定了核心文化主題。在‘禮不下庶人’的商周時代,明禮只是上層社會的自我標榜和形象標識;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明禮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少數知識分子的道德吶喊;在講究‘禮義仁智信’的東漢時期,明禮是封建社會自上而下的道德約束;在倡導‘八禮四儀’的當代社會,明禮是中華文明尋根民族文化的全民道德追求。為此,尼山圣境從建筑形式與理念表達、文化體驗活動、修學研學內容、明禮特色服務等方面出發,通過吃、住、游、購、行、娛等各要素,以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巧妙地使游客在與自身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體驗感悟‘禮’,讓 ‘禮’在人與人的傳遞中不斷傳承、延續、傳播、發揚光大。”

文聞問道:“奶奶,什么是‘八禮四儀’?”

程教授說:“‘八禮’指‘儀表之禮’‘儀式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餐飲之禮’。‘四儀’指人7歲時舉行的入學儀式、10歲時舉行的成長儀式、14歲時舉行的青春儀式、18歲時舉行的成人儀式。”

程教授一行四人來到了尼山圣境的宮像區。

宮像區北倚尼山、東鄰尼山書院、南眺圣水湖,風景優美,布局精妙,核心標志為孔子像和大學堂,統領著尼山圣境文化空間的制高點。

看著高高的孔子像,天一問道:“姥爺,孔子像有多高?是誰設計的?”

文教授看著天一微笑著說道:“孔子像高72米,由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先生主持設計,以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先師孔子行教圖》為參考,按照‘可親、可敬’‘師者、長者、智者’的形象定位進行塑造。2015年12月,孔子像正式落成。”

程教授一行四人來到大學堂附近。大學堂依山而建,整體呈退臺式形制,建筑外觀大氣磅礴,建筑風格拙樸自然,整體設計力求開創儒家思想智慧與現代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新東方古典風格。

文聞看著氣勢恢宏的大學堂說道:“爺爺,請您給我們講一下大學堂的設計及建筑風格吧!”

文教授看了看文聞和天一好奇的眼睛,慢慢地給他們講述了大學堂的設計及建筑風格。

大學堂總高65米,共九層,總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包含迎賓大廳、臺階大廳、七十二賢廊、禮廳、義廳、仁廳、智廳、信廳、禮樂堂等有序的、儀式化的文化空間。大學堂大量應用廊柱、穹頂等建筑手法,集合殿、堂、廳等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力求打造既充滿傳統文化元素又富有創新意識的傳世文化建筑之作,使其匯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大成、中華傳統藝術之大觀、中華民族當代文化成就之大器,構成集博物、典禮、講堂、會議、演藝以及其他配套功能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建筑。大學堂規制閎敞,氣度恢宏,繡闥雕甍,氣象非凡。桁檀梁枋、斗拱飛檐,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一凹一凸之中,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建筑文化與古典工藝的精粹。金銀錯、生漆脫胎、瓷版畫、鑄造、漆畫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藝術、民間工藝,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無不沉淀著華夏文明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文化和智慧。

文聞看著長長的七十二賢廊,問道:“爺爺,七十二賢廊展示的內容是什么?”

文教授說道:“七十二賢廊東西長105米、南北寬17.5米、高16米,是大學堂最重要的文化空間之一,共有三十一組壁龕,主要為從《論語》《史記》《左傳》等古典典籍中選取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等,從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出發,通過活化手法和群雕、情景雕、個人雕等形式,表達尼山圣境所蘊含和倡導的明禮生活方式,彰顯尼山圣境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效益——承繼儒家文化核心要旨,彰顯傳統文化底色,涵養當代民族精神,展現中國崇德尚禮風貌,傳播中華文化價值。”

“姥姥,尼山圣境有哪些文化體驗活動?”天一問道。

程教授笑說:“尼山圣境的文化體驗活動中最具特色的是大學堂禮樂堂的‘金聲玉振’演出。”

“金聲玉振”演出共三篇九章,以“世界的孔子”和“孔子的世界”作為立意方向,取材于《禮記》《周禮》《儀禮》等經典典籍,將詩、樂、舞等中國古典藝術形式與當代藝術最前沿的舞臺裝置、大型機械、全息影像等手段相結合,以四季更迭、人生九大階段所涉及的重要儀式為主軸線,展現普通人在圣賢思想的指引下不斷成長的過程。“金聲玉振”大型禮樂表演由2016年杭州 G20峰會大型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總制作人沙曉嵐擔任總導演。全場演出以樂明禮、以樂行禮、以樂演禮,讓“明禮生活方式”回歸當代人心,讓人們在“明禮”體驗中傳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程教授說:“除了觀看演出之外,在這兒還可體驗禮敬先師儀式。”

禮敬先師儀式是古代釋菜禮與現代“明禮生活方式”的創造性結合,釋菜禮是一種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敬師禮儀,更是古代兩大祭祀先師的儀典之一。尊師明禮,心懷敬畏,欲敬師者,必釋菜于先師也。學者以菜敬于先師,寓意正德立志、心懷感恩,其中蘊含了學子對至圣先師的崇敬之心及志于學之決心。在尼山圣境孔子像前舉行禮敬先師儀式,目的是讓每一位參禮嘉賓直觀地接觸儒家思想精髓、體會傳統文化的震撼力,擔當起家庭、社會的責任,傳承禮樂文明。

文教授接著說:“在大學堂還可體驗‘大學之道’的深刻內涵。”

“大學之道”為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并將之應用于生活中,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該活動地點在大學堂的大學之道,儀式分為初進階、再進階、三進階和終進階四部分,宣揚的分別是中庸之道、仁愛之道、良善之道和誠信之道。前來登階的嘉賓通過登階由低至高,象征學問由淺入深、漸入佳境,最終感悟眾道、登堂入室、止于至善,躍身進入仲尼之門,成為君子、成為圣賢。

程教授一行四人看到不少游客在大學堂中抄寫《論語》,天一問道:“他們這是在做什么?”

程教授說:“他們在‘手讀’《論語》。‘手讀’寓意‘用手寫,用心讀’,這也是篤學書寫中的至高境界。游客通過讀寫的方式,體會、感悟文字中蘊含的奧妙。在讀寫的過程中如同與圣賢對話,更能深刻感悟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姥姥,在尼山圣境還可體驗什么活動?”

程教授看著天一和文聞說道:“在這里還有拓片制作、書畫扇面、鼓瑟吹笙、尼山食禮、魯班記憶、周制婚禮、弦歌雅集等文化體驗活動。”

“奶奶,聽說這里有六小舞表演,是嗎?”文聞好奇地問道。

“是的。”程教授接著介紹,“六小舞是先王之樂,由‘六大舞’演化而來。‘六小舞’即《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2016年在尼山書院酒店成功復原展示并全球首演。目前的‘六小舞’演出是根據明代版本結合當下審美需求進行重建、創作的,全場演出共分為‘文舞’‘武舞’兩個篇章。”

文教授看著尼山圣境的規劃圖,對程教授說道:“你作為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對尼山圣境未來的愿景還是比較了解的,給孩子們講講吧!”

程教授笑了笑說道:“尼山圣境未來發展愿景是世界級人文旅游目的地,目標是重點創建兩大基地,即面向中華文化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和面向全球的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建設三大園區,即國際性大文化園區(國家重點工程)、全球化大教育園區(國家示范工程)、世界級大旅游園區(國家精品工程);打造四大平臺,即面向全國的文旅融合發展平臺、面向全球的儒學體驗中心、面向世界的文明互鑒平臺、面向國際的國家形象展示平臺。”

“奶奶,請給我們講一下尼山圣境二期項目概況吧!”文聞說。

程教授說:“好的。”

程教授接著講解了尼山圣境二期項目概況。尼山圣境總體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手筆、大氣魄、大格局”的要求、把尼山論壇打造成世界文明交流與對話的國際級論壇的指示精神,落實好兩級市委市政府關于“尼山論壇三年提升工程”計劃、堅持“精品工程、文化遺產”的原則,力圖把二期項目打造成與尼山圣境一期項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集酒店餐飲、商業休閑、會務會展、研學培訓、文化體驗、旅游度假、文化交流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使其成為呈現中華美學精神、彰顯中華文化品格、凸顯中華文化神韻、展現大國外交主場魅力的尼山論壇永久會址。尼山圣境二期項目主要包括尼山會堂、尼山賓舍、魯源小鎮、耕讀書院、尼山書院酒店二期等工程,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配套工程。項目建成后,尼山圣境將成為旅游要素更加齊備、旅游設施更加完善、文化體驗活動更加豐富的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成為彰顯齊魯文化魅力的山水勝境、傳承和弘揚先賢文化的人文圣境,在文化和旅游的相融相生與融合發展中,構筑起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平臺,樹立起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和中華民族明禮形象的新名片。

程教授一行四人的游學活動在歡樂的氣氛中圓滿結束了。星期六下午,他們從尼山圣境驅車趕到曲阜高鐵東站,與出租車師傅告別后,乘坐高鐵返回了北京。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長于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研究。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游學三孔》等12部個人專著,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