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工作動態
新聞動態
孟子研究院受邀參加2024年孔子——亞里士多德論壇
來源: 2024年07月12日

640.jpg

7月11日,以“共同體的思想傳統與未來實踐”為主題的2024年孔子——亞里士多德論壇在北京開幕。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孟子公益基金會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UNSDSN)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古今互鑒、文明互鑒的方式,思考應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不平衡發展、國際秩序變革、生態氣候危機、技術迭代等諸多挑戰的解決之道。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受邀出席活動。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今次的論壇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也是一場文明互鑒的學術盛宴。作為東西方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光輝穿越歷史長河,帶給人們深遠啟迪。他表示,東西方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各國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主席杰弗里·薩克斯致辭時表示,當前,北約主導的軍事聯盟加劇全球地緣政治緊張,擴大了霸權主義風險。而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希望尋求一條能實現和平共處,特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并以此在經濟繁榮、社會正義、環境可持續以及跨區域合作方面,創造更加安全和穩定的發展環境。在此背景下,中西方古老哲學思想,尤其是作為孔子思想核心的“和而不同”,對應對當今的現實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孟子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孟亮致辭時指出,作為孔子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孟子提出了“共同體”和“仁政”的重要思想,不僅在中華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還與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德性”等理論有許多共通之處。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孟子思想在應對環境保護、社會公平及國際關系等領域復雜問題的過程中,都能提供寶貴的智慧和啟示。

開幕式上,馬來西亞卡章納研究所資深訪問學者卓莫·桑達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分別作主旨演講。

卓莫·桑達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圍繞公共資源進行了發言,他認為“公地”是社區成員共享的資源。當社區無法持續管理共享資源時,就會發生“公地悲劇”。歷史上,無論東西南北,大多數社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地。即使在大部分資源被私人占有的地方,少數資源(如空氣)仍然是共享的,無論好壞。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的性質,包括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其中涉及生態和可持續性問題。盡管目前存在問題,“公地”對改善人類發展的潛力仍具有現實意義。

張志強在演講中指出,哲學是關于存在的批判科學。如果說,批判所發現的二重性,就是發現存在者存在二者之間的臨界關系,在臨界中存在者成為現象,而存在成為無。這個臨界性或臨界點,在漢語中就是“際”。對這種際性的發現,構成了中國文明的超越性:在過去未來現在之間或之際,就是歷史的超越性。這種歷史的超越性讓中國文明具有了一種面對不測的超越性智慧,實現了以通古今的方式究天人的超越。與這種歷史超越性相應,關注于有無之際“生化”的儒學,關注于虛實之際“成象”的道家,關注真假之際“如性”的佛家,從根本上都為歷史超越性提供了一種形而上學論證。

640 (1).jpg

陳曉霞在談及孟子“共同體”思想時表示,“人禽之辯”“義利之辯”“王霸之辯”共同構成孟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三重辯證關系。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的現實考察,其理論價值在于“人禽之辯”構筑了人性根基,“義利之辯”確立了實踐準則,“王霸之辯”設定了終極目標。其現實意義在于“人禽之辯”通過“共情”,人類可以跨越種族、膚色、國界、意識形態等,建立起彼此間的情感呼應和人性訴求;“義利之辯”說明個體、群體與他者之間可以實現“共贏”,達到利益均衡與協調;“王霸之辯”強調在多元世界的政治沖突中,各國應將“王道”視作最高理想,立足構建和諧穩固的雙邊關系,以期實現“共存共榮”。

據悉,孔子——亞里士多德論壇由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UNSDSN)和雅典科學院共同發起,于2019年在雅典首次舉辦,至今已舉辦三屆。本次論壇將于12日閉幕,與會學者將同15名行業領導者一道,圍繞“歷史中的文明:本原、流變與再生”、“政體的公共性:統治、財富與族群”、“明珠互現:作為方法論的生態學”、“承載心智:從具身技藝到智能平臺”、“關于公地的歷史哲學視野和當代實踐”等5個議題,拓展有關人類“共同體”的思考。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