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對這話,孔子定深有感觸。他是知名學者,滿腹經綸,追隨者三千;他胸懷天下,游歷列國,卻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反而受到許多同時代人的嘲笑和諷刺,凄涼時“累累若喪家之狗”。
神奇的是,孔子既沒有像平民百姓一樣淹沒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也沒有像其他諸子百家一樣,如流星般劃過天際,反而光芒越來越耀眼,從“尼父”到“文圣尼父”到“先師”再到“至圣先師”,最后到“大成至圣先師”??鬃泳烤棍攘卧冢?/span>
近日,記者走進曲阜,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感受智慧的脈動。
闕里、孔廟、孔子故宅井、杏壇……這里是曲阜城最核心的區域,也是孔子生活遺跡最核心的區域。
在孔廟,記者最感興趣的地方當數兩個“隱秘的角落”——孔子故宅井和魯壁。
孔子故宅內有一口水井,據傳是孔子當年的吃水井,至今保存完好。宋代以石砌井口,明代在高筑的井臺四周修建了雕花石欄。石欄的東南角上,有根蓮花柱,用響石刻制,以掌擊之,能發出悅耳的石磬之聲。欄內井口北側立有石碑一座,上刻“孔宅故井”四字。這口井水“既清且渫”,被稱作“圣水”。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先后8次到曲阜,有5次到孔子故宅井“飲水拜師”。此后,當地官員在井西側建“飲水拜師”的涼亭,內立“故宅井贊”碑一塊。
挨著孔子故宅井的是魯壁。秦始皇焚書坑儒,民間大多數圖書都在銷毀之列,儒家經典自不用說。當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冒著生命危險,將《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儒家經書藏于孔子故宅墻壁中,使得這些經典保存下來。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將他的兒子劉馀從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王,史稱恭王。魯恭王好治宮室,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從墻里面發現了《尚書》《禮》《論語》《孝經》等書,人們稱之為“孔壁古文”。
魯壁藏書保護了文化典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宋代文學家王禹在《魯壁銘并序》中說“文籍不可以久廢,亦受之以興……其廢也,賴斯壁以藏之,其興也,自斯壁而發之”,將文化復興歸功于魯壁。乾隆皇帝也寫詩贊頌:“經天緯地存千古,豈系恭王壞宅時。”
守護文化傳統,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以數字藝術為媒介,孔子思想有了更多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今人可以更好與之對話。
從今年春節開始,每到晚上,游客們總會聚在孔廟之外的萬仞宮墻廣場,等待這部名為《大哉孔子》的裸眼3D光影秀準時上演。“寒假在家的時候就經常刷到這里的短視頻,今天終于親眼看見,酷炫的光影配合震撼的聲效讓人嘆為觀止,仿佛穿越歷史時空,與先賢對話。”大學生郭文悅說。
依托科技的力量,今人了解孔子,得以更加沉浸、立體。被數百個紅燈籠裝扮成巨幅紅墻的曲阜明故城,讓人仿佛游弋在《論語》知識海洋的護城河,被花燈環繞流光溢彩的鼓樓大街……依托古城,今年曲阜重點以大成路、靜軒中路、神道路、鼓樓大街、五馬祠街和后作街為主線,以萬仞宮墻光影演藝《大哉孔子》為核心,以南門、北門城樓和鼓樓為景觀節點,以五馬祠街美食、非遺、文創、漢服游園、街頭演藝等活動為配套,實現了傳統文化體驗游的“無縫銜接”。
體驗還可以更有深度。幾公里外,在孔子博物館,以“孔子密碼”為主題的沉浸式文物數字藝術展剛剛對外亮相。展覽運用3D、光影雕塑、動態畫卷等多種數字形式呈現,使參觀者能在數字藝術的光影流轉中,品讀“孔子的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