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14—15日,由中山大學哲學系與孟子研究院共同舉辦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編孟子正義”2024工作坊在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孟苑會議中心二樓國際會議廳成功召開。
開幕式現場
本次工作坊圍繞“新編孟子正義”的核心議題開展,分設七個主題,共征集論文41篇,來自中山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天津社科院、河南省社科院、深圳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江蘇大學、西安外事學院、山東航空學院、廈門工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濟寧里仁書院、大同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等國內高校、科研單位、文化機構的近50位孟學研究專家、青年學者參加會議。
會議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由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宋立林主持。他指出,今天古典學和經學都受到學界普遍重視,相信“新編孟子正義”會成為孟學史乃至古典學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接下來,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中山大學人文學部主任、哲學系教授、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陳少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孟子研究院秘書長、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梁濤分別致辭。
宋立林教授主持
陳曉霞院長在致辭中表示,“新編孟子正義”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先后發表核心期刊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以范式創新為指向進行基礎性研究,開啟了21世紀孟學研究新紀元。在首席專家楊海文教授的帶領下,在各位專家、學者的支持幫助下,“新編孟子正義”一定會成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文化精品和歷史工程。
陳曉霞院長致辭
陳少明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新編孟子正義”是楊海文教授深耕孟子研究二十余年學術成果的集中體現。經典的延續依靠解釋,賦予經典以新時代的意義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他還代表中山大學哲學系對孟子研究院在“新編孟子正義”課題中與中山大學哲學系的積極合作,以及為課題研究和開展提供平臺和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謝。
陳少明教授致辭
梁濤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由楊海文教授帶領的“新編孟子正義”課題團隊具有深厚的孟學研究實力,這項工作對于當代孟學研究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梁濤教授指出,一個項目的完成,需要持續的精研,不斷的打磨。楊海文教授多年來始終專注于孟子研究,對課題的申請與研究盡心竭力。另外,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副產品。整理這些副產品,同樣對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濤教授致辭
會講主題一:儒學及其時代價值
開幕式后會議進入專題會講環節,圍繞七個主題展開豐富討論。會講主題一為“儒學及其時代價值”,由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孟子研究特聘專家、尼山學者劉瑾輝主持。
陳少明教授在題為《朱子“四書”論說的三個文本:〈集注〉〈或問〉與〈語類〉》的報告中,根據《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和《朱子語類》三個文本,討論了朱熹解讀“四書”的三種方式。陳教授指出,《集注》在于解讀經文,其目的是將多種文體和言說協調成一種思想體系;《或問》注重拓展思想,其對四書的解讀具有綜合性和延伸性;《語類》呈現的是研讀經典的體會與經驗。三種文本的結合,既是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中國解釋學上的里程碑。
陳少明教授發言
梁濤教授在題為《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為滕國設計的土地制度——一個誤讀的仁政理想》的報告中指出,孟子提出“井地”的背景是戰國授田制,其主張的“井地”為動賓詞組,井是動詞,指劃分田界,地指土地。“井地”也可以做名詞,指劃分田界后的土地。孟子的“井地”主要針對的是野,以實現其仁政理想。孟子的“井地”非三代井田制,而是為滕國設計的土地制度。
梁濤教授發言
陳曉霞院長在題為《孟子思想及其時代價值》的報告中指出,孟子“民貴君輕”“制民之產”“謹庠序之教”“推恩于民”等思想為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浩然之氣”“盡心”“知性”“知天”的觀點對個體生命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及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孟子思想歷久彌新,要充分挖掘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
陳曉霞院長發言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孔德立在題為《孟子性善論的雙重致思方向》的報告中,從思想、政治、社會等層面,討論孟子對其時代的價值??椎铝⒔淌谡J為,相較孔子,孟子提出了新的歷史觀,并且儒家的學派自覺,也得益于從子思到孟子的重要推進。面對戰國紛擾的局勢,孟子在經濟、教育和外交等領域都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實踐方法。盡管個人力量薄弱,孟子無法全面地影響其時代,卻留下豐富的思想遺產。
孔德立教授發言
宋立林教授在題為《我們今天怎么讀〈孟子〉?》的報告中指出,儒學是生命的學問。所謂生命,首先是每個個體的具體生命,其次還包括共同體的大生命。儒學是“修己安人”之學,“內圣外王”之學,“修齊治平”之學。在閱讀《孟子》應以“同情”與“溫情”的立場、“回環往復”的整體觀、綿密入微的義理結構分析、對“性本善論”的堅守、“有我”的體知與觀照、“說文解字式”的訓解進行閱讀。
宋立林教授發言
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長、研究員、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魏衍華在題為《“仁政”視域下的孟子教化論》的報告中認為,孟子的“仁政”是對孔子“仁學”的繼承和發展。孟子的“教化論”以“性善”為基礎。這一理論既是孟子“仁政”學說的重要根基,也是傳統中國社會教化理論的重要基礎,具有穿越時空、跨越國界的價值。
魏衍華研究員發言
會講主題二:《孟子》單章研究與孟子思想研究
會講主題二為“《孟子》單章研究與孟子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暢然主持。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楊海文在題為《職業選擇與重建道德社會——〈孟子·公孫丑上·術不可不慎章〉辨析》的報告中指出,《孟子》單章研究是孟學研究的新范式,以《孟子》3·7為具體案例,從語意疏解到學理辨析和人文關懷,可以充分揭橥此章含義。單章研究不是簡單的材料篩選,而是對某一章節的歷史詮釋的詳細梳理,敞開其中豐富的詮釋內涵。“新編孟子正義”是以單章研究為基礎,進而擴展到《孟子》260章。
楊海文教授發言
劉瑾輝教授在題為《關于〈新編《孟子正義》〉的一點思考》的報告中指出,楊海文教授的“新編孟子正義”項目,一是推舉焦循《孟子正義》,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孟學再向前推進一步。該項目可以借鑒焦循對趙岐的詮釋,從申其義,補其注,正其誤,存其疑四個方面總體把握,全面疏證。
劉瑾輝教授發言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雜志社助理研究員賈曉東表示,《孟子》單章研究承載著對傳統文化精髓現代性轉化的重要使命。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研究者必須具備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超的文獻考證能力,需細致入微地梳理《孟子》各章節的歷史背景、版本源流及文字訓詁,以確保研究的準確性與權威性。
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孫廣在題為《〈孟子〉“知言養氣”章字義疏證》的報告中認為,《孟子》“知言養氣”章中有部分字詞意義不明,當予重新解讀。如“自反而不縮”之“縮”當訓為安;“無暴其氣”之“暴”當訓為傷害;“集義”之“集”當訓安止;“必有事焉”之“必”當訓如,而“事”當從動詞之“事”解為“從事”,為“養氣”工夫等。
中山大學哲學博士李哲奇在題為《陽明后學工夫之分化——以“不動心”為核心》的報告中指出,王陽明理解“不動心”有五種內涵:一是為名詞的心之本體,亦即性、理;二是為動詞的本體工夫,即“集義”;三是以自然為核心的工夫義;四是對外界事物的主宰裁制能力;五是不動心有自然、不可遏制的活動性。
中山大學哲學博士郭矩銘在題為《他人與自我的雙重目光——〈孟子〉“四體不言而喻”的兩種解釋》的報告中指出,《孟子》13·21末句存在“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兩種斷句,且“四體不言而喻”的主語存在他者與自我兩種情況。綜合考量孟學史的多種解釋,前種斷句為佳,而朱熹的詮釋更優。
會講主題三:孟學史研究
會講主題三為“孟學史研究”,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卓主持。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蘭芬在題為《宗教學術研究中的孟子形象——以貝拉的〈人類進化中的宗教〉描述為例》的報告中,以羅伯特·貝拉(Robert Neely Bellah)的《人類進化中的宗教》為例,分析其中的孟子形象。李蘭芬教授先說明貝拉在軸心時代中對孟子的定位;接著闡述了貝拉是如何理解孟子的獨特使命及其貢獻;并提到貝拉通過對荀子的描述揭示出孟子給儒家遺留下的問題。李教授指出,在宗教學家貝拉看來,孟子是堅持人類神圣價值、意義的典范,宗教學術研究中的孟子形象是非常值得留意的。
李蘭芬教授發言
李暢然研究員在題為《翟灝〈四書考異〉的〈孟子〉暨四書學史研究》的報告中指出,《四書考異》七十二卷是翟灝的代表作,《四書考異》最有價值、最核心的內容是對《孟子》文本的探源,它非常注意區分文本觀點是孟子獨有,還是當時流行的觀念,論證極有見地。
李暢然研究員發言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房偉指出,宋代孟子配享孔廟,非一蹴而就,其過程有一定的曲折性。在道統與政統的張力之外,民間之自主力量亦不可忽略。尤以孔道輔修建孔廟為代表。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副教授鈕則圳在題為《“孟子亦是作為底人”——朱子對孟子游說策略的闡發》的報告中指出,朱熹從戰國時局出發剖析孟子的論辯策略與政治主張。經過分析可知,孟子的王道思想并非迂闊之論,與其將孟子視為單純的理想主義者,毋寧說孟子亦飽含著現實主義的向度。
鈕則圳副教授發言
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周磊指出,日本江戶時期的學者更注重建立日本哲學的體系,不注重《孟子》原典的出處,甚至斷章取義,而探究這種現象出于作者的無意或有意,是一種有趣且有意義的研究嘗試。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石明在題為《竺道生佛性論與孟子性善論關系探源》的報告中指出,竺道生佛性論經常被認為與孟子性善論有相似處。仔細對比可知,道生佛性論強調佛性本有與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具有同構性;然道生的頓悟成佛要求先漸后頓,這與孟子強調內省的悟后起修有別。兩種思想的時代遙契,讓后人不斷掀起重新理解的歷史層疊過程。
會講主題四:孔孟、孟荀的回顧與相關論辯
會講主題四為“孔孟、孟荀的回顧與相關論辯”,由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長、研究員、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魏衍華主持。
會議現場
曲阜師范大學荀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鄭治文在題為《仁禮觀念下的孟荀王霸之辨比較》的報告中指出,孟荀相比,其所同者在于對王道的推崇,對以力強奪的反對;其所異者在于孟子以“行仁”論“王”,而荀子則以“隆禮”論“王”。孟子更看重王者在“盡心”上的表現,而荀子更看重王者在“盡制”上的作為,一重內圣,一重外王。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鞏寶平在題為《試論孟子對圣賢譜系的構建與孔子形象的重塑————以〈孟子•公孫丑上〉“四十不動心”章“知言”論部分為中心》的報告中指出,通過考察《孟子》3·2章中“知言”論部分集中論述圣人的內容,綜合其他篇章相關論述,可見孟子照著和接著孔門弟子,講述孔子故事,另辟蹊徑,將孔子眼中的某些古賢升格為圣人,列出一些圣人組合,構建古圣往賢譜系,突出孔子文化學術貢獻、道德教化模范的優點,重塑孔子圣人形象。
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講師陳岳在題為《孔孟合觀與儒家一貫精神》的報告中指出,孔孟合觀是中國文化的傳統,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理路途徑與一貫精神,凸顯中國文化里內圣外王的價值與內涵,展示道德互動觀念下的學術詮釋特征與學人們特立獨行之精神氣質。
曲阜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昭在《荀子心性論的復合詮釋》的報告中指出,荀子心性論是一個復合性概念,包含心論、性論。在心論上,人的本質屬性為有辨之心,為后天道德心;在性論上,荀子并持性樸與性惡。荀子論性的重點是強調性是先天缺乏善的狀態。
孟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負責人、助理研究員劉奎在題為《“諸子話語”與“想象圣王”——〈孟子〉中虞舜意象的生成、因緣及特征》的報告中指出,孟子主要采用正面例證、史實辯護、情景預設等方式,將虞舜刻畫為“賢臣”“明君”“孝子”“仁兄”。出于立論需要,孟子強調塑造堯舜的道統傳承,突出內在德性,彰顯家庭倫理,從而塑造出德性政治視域內的理想圣王范式。
孟子研究院文獻期刊部負責人、助理研究員劉曉在題為《“瞽瞍殺舜”故事的演變及其文化意蘊》的報告中指出,“瞽瞍殺舜”首見于《孟子》9·2,舜是真誠無偽的孝子,而《史記》的記載帶有“偽喜者”和“權謀家”的色彩。故事有三條不同的演變路徑,情節雖異,其內核始終圍繞著孝德的主題展開,突出孝德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
會講主題五:新時代的孟學
會講主題五為“新時代的孟學”,由西安外事學院本原儒學院暨七方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豐乾主持。
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殷延祿在題為《漢字與〈孟子〉解讀》的報告中指出,對漢字字源的探求,可以讓我們了解孕育孔孟之道的文化源頭,為認識孔孟之道提供一個方便的門徑。以鬨、贐、備、仁四字的字形演變為案例說明,可將孔孟之道與漢字的文化之美、書法之美完美地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教學范式。
殷延祿副研究館員發言
廈門工學院國學院副教授、華僑大學孟子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潘英杰在題為《孟子對伊尹人格理想描述的生命內涵》的報告中指出,孟子個人的具體氣質與政治理想與伊尹有深度的契合性。孟子借由伊尹的形象表達其窮達、仁義、君臣、民本等思想,是孟子對帝王師的理想模型。
潘英杰副教授發言
濟寧市里仁書院執行院長劉成提出,自由又可解作“由自”,即由于自己的意思,指心境的自由自在。現代語境常從擺脫外在的束縛來理解自由,二者形成對比。正如胡適所言:“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說是全世界的自由主義的最早一個倡導者。”
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閆林瓊在題為《孟子“言辯”的合理觀與謬誤觀初探》的報告中,以《孟子》6·9為例,揭示孟子的“言辯”方式為反面辯駁和正面立論,目的是繼承與宣揚儒家思想?!睹献印啡珪煞譃槿笳撧q場域:人性論辯、政治論辯和實踐論辯,各場域下包含九大論辯主題,如人禽之辯、心性情論辯、王霸之辯、民本論辯、經權之辯、倫理選擇論辯等。
閆林瓊副教授發言
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特聘研究員楊尚輝在題為《明物與察倫——孟子政治倫理世界的終始之道》的報告中指出,孟子的政治倫理世界以王道為根本旨歸,其道性善與倡王道構成了倫理世界建構的一體兩面。明物的存在論面向與察倫的倫理實踐方式構成“由仁義行”,共同指向“由仁義行”的合外內之道與儒家典型的理想人格類型,呈現出儒家心性理論與政治秩序建構之間的內在一體。
孟子研究院孟子與儒學研究部部長秦超的匯報題目為《以孟子思想涵養為商之德》,他首先辨析了儒與商的概念緣起及意義,接著指出孟子作為儒家道統中重要的傳繼者,要以孟子思想涵養為商之德。他從以志潤身、以誠立身、以義化身、以孝愛身和以恥敬身五個方面進行論證,強調聚焦“孟”與“商”的結緣。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鄭楊志鵬在題為《圖爾敏模型的論證分析——以〈孟子〉1·5為對象》的報告中指出,使用圖爾敏論證模型論證分析《孟子》1·5存在著優勢與劣勢,其優勢是適應古代文本復雜的論證實踐,具有批判性思維,能為中國古代論證提供非形式有效性;其劣勢是存在功能要素不匹配、理由邊界模糊、論證失真等。
會講主題六:經學、經學史與孟學
會講主題六為“經學、經學史與孟學”,由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周磊主持。
張豐乾教授在題為《巫史之外——“計”“量”的出現與“文明”的確立》的報告中指出,“文明”一詞的確立與計量直接相關。他認為,建國、立市、政教、祭祀、禮樂,以及“絕地天通”的前因后果,都與計量有莫大的關系。計量有多重意義,具有一定的外在風險。
張豐乾教授發言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李智福在題為《批判孟學與默會孟子:章太炎的孟學思想引論》的報告中指出,章太炎從以荀辟孟、以佛辟孟、以莊辟孟三個視域辟孟,但孟子的民本主義、道義精神、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為章太炎所默會。
李智福副教授發言
大同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編輯林孝杰介紹了《四書直解》的成書背景、內容主旨和刊行流傳的過程,并以《四書直解》為例討論了經筵日講文獻對于經典普及教育的工作的重要作用。
林孝杰編輯發言
廈門工學院講師李海東的報告題目為《從告子的仁內義外看孟子的性善》,通過分析《孟子》11·4中“仁”與“性”的關系、“敵我”“內外”之所指、孟子與告子“義外”所指的差異等內容,認為本章孟子通過批判告子自然狀態的人性論,提出了自己超越性的人性論。
山東航空學院孫子研究院講師梅寒的報告題目為《莊孟之間:義戰的是與非》。他分析了孟子和莊子對于戰爭的不同態度,孟子認為存在“義戰”,存在正義的戰爭:莊子認為戰爭都是不正義的。這是兩種價值觀導致的沖突。
孟子研究院鄒魯文化開發應用研究部副部長、助理研究員曹巍巍在題為《孟子的君子人格觀邏輯路徑及內在意蘊》的報告中,以孟子對仁義禮智的闡述為主線,著眼孟子對君子倫理角色的塑造和期許,探究了孟子人格觀大體邏輯路徑及整體內在意蘊。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朱琨在題為《人“類”之性:唐文治性善論淵源及其論證》的報告中認為,唐文治《孟子大義》對孟子“性善論”的討論分為以義理說性、以氣質說性和以類說性三個維度,既有超越性,又有具體落實,還擴展到民族之“善性”的層面。
會講主題七:其他孟學相關議題
會講主題七為“其他孟學相關議題”,由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李智福主持。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助教張昕在題為《性善之美潤澤育人智慧——儒家思想融入高校育人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中指出,儒家思想融入新時代高校育人有獨特的優勢。她對儒家思想融入高校育人目標和育人路徑分別作了構建,并指出了將儒家思想融入高校育人的具體方法。
助教張昕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梁敏玲在題為《“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13·6譯法辨析》的報告中,分辨了楊伯峻對“無恥之恥,無恥矣”的兩種譯法,認為此章“之”字需動詞化,并對本章“恥”與“善”、“無恥”與“恥”的關系作了進一步探究。
博士研究生梁敏玲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葉子銘在題為《由“人性本善”到“人民為主”——徐復觀對孟子思想的詮釋》的報告中指出,重構徐復觀對孟子思想的論證可知,其論證遵循由“人性本善”到“人民為主”的思路,可以與啟蒙思潮相承接。
碩士研究生葉子銘發言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黃華禹在題為《基于孟子“祭祀觀”窺探祭祀“由文向質”的轉變》的報告中認為,孟子的祭祀觀以孔子為源、以禮為本、以德為用,突出“由文向質”的特點,強調以禮顯敬、以德彰孝、以文返質,賦予了祭祀不屈的生命力。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田寶印在題為《道與勢之間:孟子的君臣觀及現實際遇》的報告中認為,孟子以友道切入君臣關系,與孔子的友道不包含君臣關系不同,體現了孔孟時代君臣關系的差異,孟子的君臣觀包含了對在位者的對抗精神。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鐘再思在題為《孟子的道德形上學建構——以〈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章〉為中心》的報告中認為,通過研究《孟子》11·7,能夠明晰《孟子》如何以心言性,從而構建“性善論”道德形上學的價值體系。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王澤瓊在題為《“卻之不恭”:孟子的交際之道》的報告中,基于《孟子》10·4的分析指出,孟子于辭受、取舍、進退、去就,莫非天理,無一毫人欲之私,是圣人涉世中庸,身居亂世的救世之道。
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曾標在題為《貴貴與尊賢:孟子“不見諸侯”考及其政教意義》的報告中,以孟子“不見諸侯”為切入點,結合孟子政教思想,探討“貴貴”與“尊賢”各自代表的政治倫理與道德倫理之間的對抗與合作。
會議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由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孔德立主持。他指出,此次會議在孟子研究院成功舉辦,與會專家學者提交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研究心得,充分呈現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編孟子正義”的最新進展,以及由此帶動的相關成果。
孔德立教授主持
接下來,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楊海文分別致辭。
陳曉霞院長指出,本次會議有四個特點。第一,會議內容豐富詳實。會議論文緊扣“新編孟子正義”的主題,從多角度入手研究,展示出孟學的多樣性;第二,會議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陳少明教授對項目的推進給予指導,提出具體建議,而中青年學者的論文展現出過硬學術能力。會議也邀請博士生、碩士生參與,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現自己的研究,向學界的前輩學習。老、中、青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儒學人才;第三,論文質量高。論文的文獻扎實,論證嚴謹;第四,會議效果好。經過兩天的討論與交流,對課題項目的進一步推進達成共識。陳院長還就各位專家、學者對此次會議和課題的支持與努力表示了感謝。
陳曉霞院長致辭
楊海文教授表示,本次會議由中山大學哲學系與孟子研究院共同舉辦,也得到了中山大學人文學部的幫助,感謝以上單位的支持;感謝近50位與會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以及會務組成員的辛苦工作。陳少明教授、梁濤教授的發言對課題的下一步開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此次會議以中、青年學者為主,充分表現出“新編孟子正義”的《孟子》單章研究與孟子思想研究、孟學史研究有一脈相承處,也有其創新處。在繼承中創新需要借鑒前輩學者的已有成果,更需要廣大中青年學者能參與其中。這是本次會議以中、青年學者為主的一大原因。此次工作坊從特定目的看,是為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編孟子正義”而作。在更廣泛的意義是為孟子而作,為儒家文化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作。最后,楊海文教授再次感謝全體與會專家、學者,并邀請各位與會專家、學者下次會議相聚。
楊海文教授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