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研修行思錄: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 來源: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寧唯實
  • 作者:
  • 2024年09月03日
  • 審核:
  • 瀏覽(712)
  • 收藏
瀏覽字號:

尼山蒼蒼,魯水泱泱。八月,我有幸參加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2024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研究生研修活動,踏上中華文化的家園故土,開啟精神與心靈的歸家之途。

1.png

晨起動征鐸,客行鄒魯鄉。在為期五天的行程中,我們懷著崇敬之情,禮敬先師至圣孔子,感悟圣賢智慧,見證了孔孟之鄉的精神文明建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這些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研修期間,我有幸與中山大學的張程業老師共進晚餐。張老師學貫中西,風趣幽默,我們從青年教師的成長經歷,知識分子的校園情懷聊到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張老師解答了我對學業的諸多疑惑,使我對未來的人生充滿希望與信心。

《禮記·明堂位》中提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在攝政期間為了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通過制定禮樂制度來達到長幼有序、社會和樂的政治局面。當前,我們對“禮”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碩果累累,如《論語·衛靈公》中“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論語·顏淵》中“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為仁。”《荀子·修身》中“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的精神內涵早已深植民眾的心中。然而,真正能夠全面、深入地領悟并熟練運用“樂”的情形卻并不多見。在參觀孔子博物館時,我才開始意識到“禮樂”中“樂”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看到東漢熹平石經《樂經》殘石時,我深刻感受到這一文化遺產的價值。據學界普遍認為,《樂經》在歷史戰亂中遺失。但近年來,有學者發現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兩塊熹平石經殘石可能正是《樂經》的遺存,這些殘石上的隸書銘文涉及“音”“律”和樂器等內容,令人惋惜。盡管現在我們擁有如《十面埋伏》《梅花三弄》《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經典民族樂曲,以及趙季平的《莊周夢》《霸王別姬》,陳其鋼的《戀蝶花》《五行》《逝去的時光》等當代作品,但“禮樂”中“樂”的深層內涵尚未得到充分闡釋。趙季平和陳其鋼兩位先生巧妙地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使我們的聲音能夠被全球聽見。然而,如果僅將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方曲式技法簡單結合,可能只會迎合西方聽眾的口味,而未能深入挖掘先秦時期樂教的核心思想,這限制了本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對中華民族音樂獨特性的理解。

中西方文化都認為,音樂是心靈的語言。人的靈性(spirituality)決定了人離不開音樂,就像人離不開文化信仰一樣。而周公開啟了國家意義上功能性用樂分類的先河,同時也建構了大同理想社會的秩序,我們理應更加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充分挖掘與理解先秦禮樂的深刻而又豐富的精神內涵。

2.png

在幾天晚上的圓桌討論中,我們第三組相繼提出“學問與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以優秀”“原生家庭”“親親相隱”“理論詮釋與實踐智慧”“傳統文化怎么繼承發展”等這幾個大問題。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提出“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政治的主要沖突將不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的對抗,而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從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數字經濟、數智時代、AIGC、數字孿生等等,這似乎構成一種進步,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內卷,不斷地要求在經濟上發展,在技術上進步,不能停下來,似乎唯有以這種進步來賦予生命以意義。

回到我們本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命題來,我認為當下不僅僅局限于解經的美妙,還要在實踐的生產活動中充分發揮實踐的智慧,或許只有從上至下,從宏觀的民族國家到微觀的家庭個體,才能更加恰當的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是何以可能的。

五天的尼山之旅時光,轉瞬即逝,仿佛晨曦初照,夜幕低垂,令人依依不舍?;爻糖暗囊煌?,我獨自走在孟苑中央的湖畔邊,清風徐來,微波粼粼。何為美好生活?這不僅是哲學在追尋真理之后回歸生活世界的反思與行動,更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亙古不變的主題。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會說“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雅典先哲們播下了反思與審視的種子,從“我思故我在”的懷疑論出發,經過“上帝已死”崇高世界的坍塌,最終抵達到“向死而生”的彼岸。然而,當今世界變亂交織,此刻,我們不由自主地將目光轉向同處軸心時代的鄒魯大地,去重新聆聽,感悟獨屬于我們東方的智慧與真諦。道法自然的生命洞察,齊家而后治國的天下觀或許是當下戰爭與文明沖突的破局之道。這不僅是中國文明對世界的獻禮,也是未來人類命運走向的至關重要的路徑。

回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學經典智慧,我發現,“仁者愛人”的背后是對家鄉故土的眷戀,對遠在一方家人的思念,更是負重前行的家國歷史使命與責任。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城邦的動物”以區別于其他動物;荀子也認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家”作為源初的“群”,是人類共同體生活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德國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也說“哲學活動的本質就是精神還鄉”。在歸家的旅途中,中西文明再一次相遇。諾亞方舟的逃離已不再是唯一的救贖信仰,而愚公移山的智慧則顯得尤為珍貴。中華文化代代相傳,沉淀出至真至深的家國情懷。至此,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就綻現在每個歷史瞬間。

當我們終有一日走出尼山,邁向更加廣闊的天地時,尼山與我們的家鄉故土,國家一樣,是我們每位中華兒女要畢生守護的精神起源與家園。

(作者: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2024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研究生武漢大學 寧唯實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