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以鄉村文化建設賦能新時代鄉村振興,要找準著力點。
繼承發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當前,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特別是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強烈,但城鄉文化建設失衡、農村文化資源匱乏的狀況依然存在,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讓農耕文化中尊老孝親、長幼有序的倫理規范,睦鄰友好、誠實守信的行為準則等優秀文化理念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充分發揮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廣袤農村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多種多樣的民俗、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長期以來滋養了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近年來,全國各地各種節日儀式、慶典、廟會等民俗活動精彩上演,鄉村文化活動如火如荼,成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民間戲曲、剪紙、編織等藝術深受人們喜愛,傳統節日、民俗表演、傳統手工藝等不斷傳承發展,豐富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了農民精氣神。
保護傳承鄉村有形的文化資源,讓鄉愁可見可感。村落是中國農村的基本結構,村莊是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國傳統村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且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傳統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等承載著村民的深厚情感、村落的歷史變遷和地域的文化特色。當前,不少地方鄉村建設已經告別了“一刀切”“形象工程”、大拆大建,各地在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的同時,也要注重結合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在浙江,“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針對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傳統村落,各地因地制宜為每個村落量身打造建設方案,將文化遺存保護利用作為鄉村規劃發展的重要考量,在歷史印記中建設美麗鄉村,更好延續了鄉土文化根脈,傳承了鄉土文化記憶。
合理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促進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既要“富腦袋”,又要“富口袋”。繁榮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提升鄉村文化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是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鄉村+旅游”、電商直播、非遺研習、教育研學、農事體驗、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蓬勃發展,農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據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統計,2023年中國鄉村旅游業產值超9000億元,2024年第一季度農村地區接待游客近8億人次,鄉村旅游不僅直接或間接創造數千萬個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還推動了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鄉村文化產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特色不夠鮮明、同質化、粗糙化等問題。應進一步立足本地文化資源,突出地方特色和產業特點,打造高品質“土特產”和文化品牌,積極運用新媒體擴大宣傳推廣,使鄉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實現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鼓勵支持農民自發創造,激活鄉村文化振興內生動力。農民是鄉村的主人,他們既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農民主動創造、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近年來,各地農民打造了一張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在各個網絡平臺,許多三農領域優質創作者傳承了農村傳統手工藝,分享了和美家庭故事,展現了和睦鄰里關系,生動描繪了美麗鄉村圖景。在一些地區,群眾自發的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村奧會”“村BA”等村民自發組織、自己參與、自己評獎的體育文化賽事讓世界看到了大山深處鄉村振興的活力。在一場場鄉村文化的生動實踐中,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被激發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充足。
(作者:劉娟娟,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