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源新村村民住上聯排別墅。楊國慶攝/光明圖片
魯源新村旅游持續升溫,村里發展起民宿經濟。楊國慶攝/光明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秋意漸濃,陽光照耀下的尼山愈發秀美,孔子湖波光粼粼。走進山環水抱中的山東濟寧曲阜市尼山鎮魯源新村,一座座古樸庭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凈整潔,道路兩旁種滿綠植,村民有說有笑,盡顯勃勃生機。
原魯源村位于魯水源頭,是千年古村,也是孔子的誕生地,南依孔子湖、北靠尼山。由于地理位置偏遠、自然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這里一度成為“窮鄉僻壤”的代名詞。從“落后村”到“明星村”,魯源新村因何發生蝶變?
“是文化的力量,讓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端上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飯’。”尼山鎮黨委委員、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給出了答案。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位于尼山鎮的夫子洞和尼山孔廟就是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但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不強,當時很少有人在周邊停留。劉承彪說,直到被稱為曲阜“新三孔”之一的尼山圣境開園,周邊老村集中搬遷至魯源新村,村民住進聯排別墅,生活開始發生變化。
如今,這個昔日的偏遠小山村,借助孔子出生地、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優勢,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振興動能,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來“打卡”,體驗孔子家鄉的文化魅力和儒韻民風。
伴隨著尼山圣境推出夜游項目和鄉村旅游持續升溫,越來越多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發展民宿經濟。村黨組織牽頭成立了“民宿聯盟”,制定行業章程和管理細則,引導民宿運營管理向專業化、規范化轉型。
村民顏俊于2020年開辦民宿“魯源印象”,平均每年收入約8萬元。“今年國慶假期的客房早就全部預約滿了。”顏俊高興地說,這是旅游旺季的常態。
像顏俊這樣吃上“旅游飯”的村民,在魯源新村還有很多。目前,全村民宿數量達180余家,直接帶動村民就業300余人,平均每戶民宿年收入5萬元以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待客之道,更為這里的民宿增加了“印象分”。
劉承彪告訴記者,魯源新村堅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中尋找鄉村治理“靈感”,逐步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村民日子越來越紅火。
“入目皆經典,步步皆風雅。”從魯源新村入口處拾級而上,一條雋永古雅的儒學美德示范街映入眼簾。記者看到,這條街區以“流淌的經典”為主題,兩側是30根以書卷卷軸加古琴琴弦造型的豎柱,中間似一條流動的文字長河,展示著傳統文化經典名句。
魯源新村志愿者徐慧告訴記者,作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村里對所有門店進行統一規劃建設,提供文化展示體驗、傳統美食品嘗、文創產品銷售等服務,真正實現“可參觀、可體驗、可攜帶”。
“這是‘孔子茶文化體驗中心’,游客在這里不僅可以感受茶文化,還可以體驗桑皮紙制作、拓片制作等非遺項目。左邊這是‘孔府菜’館,供游客用餐。這是‘徐弓坊’,能體驗投壺射箭,這個‘文明禮堂’能體驗中式婚禮,‘漢風藝術’是村民制作弦絲畫的地方……”劉承彪邊走邊向記者介紹。
儒學美德示范街上游客絡繹不絕,文化廣場上孩童嬉戲玩耍,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書聲瑯瑯??恐幕?,村民鼓了錢袋,富了腦袋。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9月7日,魯源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以“白露起秋意濃”為主題的古詩詞比賽,吸引村里20多名中小學生參與。孩子們朗誦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古詩詞,參與“趣味知識競答”,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魯源新村,這樣的文化活動屢見不鮮:“巧手做香囊”“婆媳互夸會”“粽享端午”等創意活動接連不斷,戲曲演出、論語誦讀、非遺展示、禮儀培訓、國風廣場舞等文化活動輪番上演,“樂和餃子宴”等“百姓儒學節”活動讓村民們鄰里一家親。
曲阜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景亮說,近年來,曲阜充分挖掘和發揮儒家文化發源地優勢,推出“和為貴”基層調解模式、“百姓儒學”工程、“愛誠孝仁”四德建設等社會治理品牌,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善行義舉四德榜”等評選活動,實現了全市各村居全覆蓋。
為進一步實現文化興村、以文化人,魯源新村依托儒家文化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群眾生活,探索“文明禮堂”建設路徑,打造“儒韻尼山”移風易俗品牌,創建“幸福食堂+老年公寓”鄉村互助養老模式,實施“魯源有禮”“讀書分享”“守望誠信”“廣場有約”等志愿服務項目,化育出人人崇德向善的村風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