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四孟》,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鄒城市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文聞問道:“奶奶,關于孟母除了孟氏家譜中的記載之外,在我國其它的歷史文獻中還有記載嗎?”
程教授說:“孟母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后裔為其樹碑修祠。千百年來,在民間傳頌的中國‘賢良三母’中,孟母居首位。”
天一問道:“中國‘賢良三母’是哪三位?”
文聞說道:“中國‘賢良三母’就是母親的典范孟母;‘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
天一問道:“姥姥,中國歷史上什么時候有孟母的記載?”
程教授說:“從現有的資料看,最早記載孟母教子故事的大概是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然后是劉向的《列女傳》。后來,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在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中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文聞問道:“奶奶,在這些歷史文獻中主要記載了孟母的哪些教子事情?”
程教授說:“在這些歷史文獻中主要記載的就是孟母教子故事,盡管記載文字上有區別,但大意都相同或相似。”
文教授看著文聞和天一問道:“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是如何記載的?”
文聞背誦了西漢時期韓嬰《韓詩外傳》中的記載: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遺忘)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韓詩外傳·九卷》)
程教授問道:“天一可知道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什么嗎?”
天一說道:“我在語文課上學過。大意是:孟子年少的時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織布。孟子突然停止,過了一會兒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把他叫來問道:‘為什么中止了?’孟子回答說:‘有些地方忘記了,后來又記起來了。’孟母拿起刀割斷了布,以此來告誡孟子,從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容了。”
文聞說道:“弟弟記憶力真好!”
程教授說:“文聞還可以繼續向下背誦《韓詩外傳·九卷》中的記載嗎?”
文聞點點頭,背誦道: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tún小豬),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言賢母使子賢也。”(《韓詩外傳·九卷》)
天一問道:“姥姥,這段記載的意思是什么?”
程教授說:“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在孟子小時候,看見鄰家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家殺豬干什么?’孟子的母親說:‘想給你吃。’剛說完,母親馬上就后悔說錯了話,自己對自己說:‘我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坐席擺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這是胎教?,F在孟子剛有些知識我就欺騙他,是在教他不誠實!’孟子的母親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做給孟子吃,這樣就沒有欺騙孟子。”
文聞問道:“奶奶,這里引用了《詩經》的一句詩:‘宜爾子孫,繩繩兮。’是來說明賢母使子賢嗎?”
程教授說:“對于《詩經》中的這一句詩的原意,可以理解為:‘你的子孫多又多,世代綿延長啊。’而它的寓意可以引申為:賢惠的母親使子孫賢德。”
文教授說:“或許正是由于韓嬰的《韓詩外傳》中這段記載,成為后世頌揚孟母教子‘斷織喻學、斷機杼、殺豚不欺子’的典故。”
文聞問道:“爺爺,在《韓詩外傳》的記載中,使用的是孟子的母親這一稱謂,是什么時候改用‘孟母’了?”
文教授說:“韓嬰是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的人,在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的西漢宗室大臣、文學家劉向撰寫了《列女傳》,根據現有的資料看,劉向首次使用了‘孟母’稱謂,可能從此以后就成了孟子母親的專用名詞。”
程教授說:“說到《列女傳》,文聞可能背誦一下其中關于孟母三遷的段落?”
文聞說道:“奶奶,我可以背誦一下。”
于是,文聞就背誦了《列女傳》中孟母三遷的故事。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天一問道:“姥姥,孟母三遷指的是哪三遷?”
程教授說:“鄒國孟軻的母親,稱為孟母。第一次搬家從何而來沒有記載,只是說他們搬到了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居住。當年孟子還小,經常與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游戲的內容就是墓地間的入葬和祭祀儀式,歡快地堆土堆,往土堆里埋藏東西。孟母見狀自語:‘我可不能住在這里了,這不是教育兒子的地方。’于是,孟母搬家了,搬遷到了一個靠近市場的地方。這是孟母第二次搬家。
文教授說:“孟母第二次搬家后,在這里孟子和小伙伴們又做起商人吆喝、夸耀自己所賣物品的游戲節目。孟母發現后,再次自語說:‘我可不能住在這里了,這不是教育兒子的地方。’于是,孟母再次搬遷,這次她把家遷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這是孟母第三次搬家。”
文聞說道:“孟母第三次搬家后,在這里孟子和小伙伴們做的游戲是:擺放拜稷祖神的器物、行禮、恭讓。見此情景,孟母高興地自語說:‘這才是我與孩子能夠居住的地方。’于是,孟子和他的母親就定居在那里。這就是孟母三次搬家,等到孟子稍長大些,孟母就讓孟子學習六藝。后來,孟軻長大成人,終于成為一代大儒之名。”
天一說道:“我對‘彼姝者子,何以予之?’這一句不理解。”
程教授說:“這里引用了《詩經》中的一句詩,其原意到底是什么,歷代文人學者見解不同。字面理解其大意是:‘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么來相贈?’引申之意,這正是賢惠的母親該給予兒子的教育??!”
文聞說道:“奶奶,在《列女傳》中也記載了‘斷機杼’,可是與《韓詩外傳》中記載的并不一致,這怎么理解?”
程教授說:“在《列女傳》與《韓詩外傳》中記載的‘斷機杼’情景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在《列女傳》中增加了孟母‘斷機杼’后,孟子懼而問其故這一母子之間的互動,重點是孟母以‘斷機杼’比如‘廢學’,通過分析‘斷機杼’的后果,給孟子指出了‘廢學’的危害。這是真正的寓教于‘斷機杼’之中的教子方法。”
天一問道:“姥爺,在《列女傳》中是如何記載的?”
文教授背誦道:“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程教授說:“[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題辭解》中引用了《列女傳》中孟母教子的記載作為注解。”
程教授說:“關于孟母教子的故事,除了漢朝文獻有記載之外,在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也引用了。”
天一說道:“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程教授說:“是的?!度纸洝愤@一啟蒙讀物普及率很高,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但孟母教子的故事始終冠于篇首。”
文教授說:“《列女傳》中在記載了孟母教子的典故之后,贊揚道:‘孟子之母,教化別分。處子擇義,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文聞問道:“奶奶,繼《列女傳》之后,歷史上還有人贊頌過孟母嗎?”
程教授說:“在《重纂三遷志》和《鄒縣地理志》中收錄了許多不同朝代贊頌孟母的詩篇。例如,晉武帝的左貴嬪曾作《孟母贊》:‘鄒母善導,三徙成教。鄰止庠序,俎豆是效。斷機激子,廣以墳奧。聰達知禮,敷述圣道。’(清光緒本《重纂三遷志·卷九》)”
文教授說:“相對而言,明朝的記載較多。比如: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鐘化民祭拜孟母,寫下《祭孟母文》,刻在碑上,現存孟廟:‘子之圣即母之圣,妻之圣即夫之圣。不有三遷之教,孰開浩然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為丈夫者,瞻對慈顏,安可不憤然獨往,必求至于孔子。尚享!’”
在《明朝嘉靖本《鄒縣地理志》中記載的明·劉?!度w教子》詩:‘孟氏三遷宅已荒,至今猶說斷機堂。絲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蘭久自香。俎豆容儀非賈炫,經綸事業豈尋常。母賢子圣誰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明·廖森《三遷教子》詩:‘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磥碜魇ソ杂纱?,盡說天生未必然。’(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人才培養,尤長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跟著孔子去游學》《游學三孔》《游學四孟》等12部個人專著,在《人民日報》《中國行政參閱》(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