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八章③:孟母林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10月15日
  • 審核:
  • 瀏覽(699)
  • 收藏
瀏覽字號:

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四孟》,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鄒城市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微信圖片_20240905141907.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驅車來到了距鄒城北12公里的馬鞍山腳下的鳧村,這里位于曲阜市城南13公里,新中國建立后鳧村為曲阜市管轄。

文聞問道:“爺爺,我們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是孟母林的所在地,是嗎?”

文教授說:“是的,鳧村就是孟母林的所在地。孟母林是孟子父母的合葬地,在孟子死后,其后世子孫的墓葬也在此地。”天

一問道:“姥姥,孟母林的規模有多大?”

程教授說:“孟母林環山而建,整個墓地占地570畝。”

文聞說道:“這里的自然環境真漂亮??!”

文教授說:“是的。孟母林西靠馬鞍山,山林合為一體,林內松、柏、檜、楷、槲等各類古樹,古木蒼翠、濃蔭蔽地,林內墓冢累累,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古柏園林。”

在孟母林林門前有一條長約100米,寬約140余米的神道,神道的盡頭便是祭祀孟母的享殿,由一道高大的紅墻圍繞在正方形的大院之中。殿內原安放著孟公孟母神龕、供桌、香爐等祭器。

在享殿院西五十米,有一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

孟母墓高9米有余,底圓長達20多米。元明兩代祭祀孟母而立的御碑及石供桌、石鼎、石燭奴等石雕,排列在墓前。

在墓前立著元代《孟母墓碑》。

文聞問道:“爺爺,在墓前就只有元代的《孟母墓碑》嗎?”

文教授說:“原來墓前三幢石碑并立,中為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邾國公邾國宣獻夫人》碑,左為金代孫弼《鄒公墳廟之碑》,右為元代《孟母墓碑》?,F在僅存一幢元碑。”

在孟母墓西南大約10處,是孟氏二世祖孟仲子之墓,墓前除有石供桌石爐等墓地設置,還有一塊刻著“新泰伯孟仲子墓”的石碑。再往東北走,就是孟子四十五代孫,被封為中興祖的孟寧墓,原有碑,立于元至順四年(1333年),碑陰上刻有記載孟氏家庭繁衍情況的“世系之圖”,碑今不存。

天一問道:“姥姥,以前孟母林有圍墻嗎?”

程教授說:“孟母林的林墻是在1985年修建的。1996年,孟母林神道樹立兩根望天吼石柱;104國道旁建孟母牌坊1座。”

文聞問道:“爺爺,現在孟母林內有多少株樹木?”

文教授說:“現孟母林內有各種樹木12844株,成為一處不可多得的人造園林。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人才培養,尤長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跟著孔子去游學》《游學三孔》《游學四孟》等12部個人專著,在《人民日報》《中國行政參閱》(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