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九章①:嶧山之奇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10月16日
  • 審核:
  • 瀏覽(710)
  • 收藏
瀏覽字號:

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四孟》,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鄒城市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微信圖片_20240905141907.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來到嶧山風景區游覽。

第一節 嶧山之奇

嶧山,為鄒城市6個山系之一,座落在鄒城市城東南12公里處,海拔高度582.8米。嶧山北面為泰山,東面為鳳凰山系諸峰,南面為邾國之故城,西有京滬鐵路南北縱貫。嶧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山東省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游區,素有“鄒魯靈秀”“岱南奇觀”“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譽。嶧山以小巧之體、玲瓏之態,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于一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嶧山有四大書院、五大奇觀、八段錦、九龍洞,更有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名石等景點。

程教授問道:“孩子們,你們還記得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怎么說東山的嗎?”

天一問道:“姥姥,孟子說的東山就是今天的嶧山嗎?”

程教授說:“是的。”

文聞說:“《孟子·盡心上》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天一說道:“姐姐,孟子這段話的大意是什么?”

文聞說道:“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不流滿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程教授和文教授聽了文聞與天一的對話,滿意地點點頭。

天一問道:“姥爺,嶧山的地質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文教授說:“天一的這個問題很好。嶧山具有較高的地質學價值,其卓爾不群的地質地貌景觀是由構造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及風化剝蝕作用等多種成因累積疊加的結果。重力、地震等因素造成不同規模的巖石塊體滑塌、崩落,形成嶧山壯觀的石蛋群;大小不等的崩落巖塊依勢錯落地堆砌在一起,形成別具風格的滾石堆架洞;嶧山花崗閃長巖中含有大量的角閃質巖石包體,差異風化造成各種凹坑,加上沿節理風化,形成了各式各樣惟妙惟肖的象形石;嶧山山體節理發育,節理面多陡立,山體經巖石崩落后便形成石柱。山上的花崗巖巨形石蛋群,華麗的石柱林及奇形怪狀的花崗巖滾石形成各種天然群雕,玲瓏剔透,神奇秀靈。經專家考證,嶧山可能是距海最遠的古海蝕地貌。”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人才培養,尤長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跟著孔子去游學》《游學三孔》《游學四孟》等12部個人專著,在《人民日報》《中國行政參閱》(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