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九章②:歷史故事與傳說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10月16日
  • 審核:
  • 瀏覽(1328)
  • 收藏
瀏覽字號:

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四孟》,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鄒城市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微信圖片_20240905141907.jpg

穿過嶧山牌坊,程教授一行四人來到子孫石處。

文聞說:“在鄒城一帶有個傳說,就是求拜子孫石十分靈驗。相傳孟子的母親仉氏就是在這里求來的孟子。”

天一問道:“姐姐,關于子孫石還有什么的傳說?”

文聞說:“在鄒城一帶還有一個關于子孫石的傳說。相傳,有一個沒有出嫁的大姑娘,‘二月二’去趕嶧山會,來到子孫石前,發現人們在朝子孫石磕頭,磕完頭后,往上扔一塊小石頭,然后把一個小泥娃娃放到兜里就走。她看到挺好玩的,感到很好奇,不知道怎么回事,問別人,別人告訴她求子。心想我也試試吧,于是她照貓畫虎,挑了一個可愛的小泥娃娃放到兜里,就上山去玩啦。從嶧山回到家里,她把小泥娃娃放到床底下。到了深更半夜,她聽到有個小孩在哭喊,仔細一聽,聲音從床底下傳出來的,連著哭了三聲??砂堰@個大姑娘嚇壞啦,原來向子孫石求子還真靈呀,這可怎么辦?嚇得她一夜沒有睡好覺。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把小泥娃娃放到兜里,就往嶧山去了。走到子孫石旁,把小泥娃娃放下,頭也不回就走啦。

文教授說:“這僅僅是個傳說而已。”

程教授說:“文聞你們順著我的手往東邊看去,可以看見一塊像屏風一樣的石頭,上面刻著什么字?“

文聞說道:“隱約看到上面刻有‘羊車故道’四個字。”

程教授說:“這是由明萬歷年間鄒縣縣令王自瑾所題寫的。”

天一問道:“姥姥,‘羊車故道’有什么來歷?”

程教授說:“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28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五次東巡,而首登嶧山。當時他是率領著丞相李斯以及趙高等群臣乘坐著羊車一直登上了嶧山山頂,直到現在還留有他的足跡。丞相李斯為他撰寫了歷史上第一幢記功碑——秦嶧山碑,碑文字體就是李斯的小篆,這幢碑的碑文復制品現在擺放在嶧陽書院里。”

文聞問道:“爺爺,羊車就是羊拉車嗎?”

文教授說:“自古關于‘羊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由六只山羊拉著的車子稱為羊車;另一種說法就是在古代的時候皇帝坐的轎子稱為輦,在這個輦兩邊扶手的下面刻有瑞羊的圖案,古代的人們把這種刻有瑞羊圖案的車子稱為羊車。”

天一問道:“姥姥,‘天下第一奇山’是秦始皇命名的嗎?”

程教授說:“當年秦始皇游覽完嶧山后有感于嶧山獨特的奇石地貌,即封嶧山為‘天下第一奇山’,很遺憾秦始皇游覽時沒有留下什么筆墨。1989年的7月,我國大字書法家、中國文史館館員楊萱庭先生來到嶧山,當時他已經是72歲的高齡了,游覽完嶧山后揮毫寫下了‘天下第一奇山’幾個字。”

在嶧山的南面,聳立著一座氣勢雄偉的門坊,就是第一道山門。這座山門叫“一天門”,俗稱“有赫門”。原來的建筑是磚、石、瓦結構,始建于元朝,在明朝重修。

文聞問道:“爺爺,門額上‘臨下有赫’這四個大字是誰題寫的?”

文教授說:“‘臨下有赫’這四個字是山東省原副省長王玉璽所題。”

天一看到門柱楹聯,讀道:“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間。”

文聞看著門柱的背面,讀道:“上一千五百級云層路,下四十三盤階林海川。”

天一不解地問:“姥爺,這里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赫字?”

文教授解釋說:“對于這個‘赫’字,古人有兩種解釋。一說五華峰高秀獨出,玲瓏峻雅,猶如通天玉柱,更似出水芙蓉。嶧山奇觀,煊然赫赫,驚天地動鬼神。游人如潮,上下一體。二說嶧山后邊的牙山上有一個巨大的石頭如石棚的形狀,名叫‘赫石’。過去有‘游嶧者不觀赫石不成游’的說法。‘赫兮煊兮,威儀也’?,F在的這座‘有赫門’,是在原址上重建的,為四柱三門三樓式仿清建筑,比原來的清代山門要高大壯觀。”

進入第一道山門,登山的盤山路有兩條,稱為西路和中路。走西路到達山頂,路途短一些,但路陡累人。如走中路,地勢平緩,但路程稍遠。從中路上山,開始的這一段叫隋唐故道。位于路口處右手邊有一U型凹槽石,叫作喂馬槽。

天一問道:“姐姐,這個喂馬槽是什么人用來喂馬的?”

文聞說道:“相傳秦始皇東巡嶧山時,曾經在此歇息,馬夫便把糧草放于此石凹槽內,供隨行馬匹補充能量,從而得此名。”

嶧山特色以奇石、怪石著稱,沿途路邊聚集著眾多象形石。繼續前行,眼前出現一“龜石”并且在默默回首,好似流連于嶧山秀美的風景還舍不得離開。

天一在東路山腳下位置,看到有兩塊相隔500米的石頭,就對文聞說:“姐姐,你看這兩塊石頭的形狀多么像一只玉兔和一頭豬啊。”

文聞說:“關于這兩塊石頭的含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嫦娥的玉兔因貪玩跑來嶧山,被豬八戒看到了,他以為嫦娥也來到此處,于是,變成石頭在此等候嫦娥,誰知后來他沒等到嫦娥,嶧山就發生了一場滄海桑田的劇變,八戒的法術因這場變化失靈了,于是,就永久地留在了嶧山,成了豬頭石。”

天一說道:“這個傳說可真有趣啊。”

在隋唐古道前面就是著名的盤龍洞,這是嶧山上的七龍洞之一。七龍洞包括盤龍洞、臥龍洞、祖龍洞、烏龍洞、白龍洞、飛龍洞、寶龍洞。

看到盤龍洞口石壁上的“盤龍洞口”四個字,文聞問道:“爺爺,這四個字是誰題寫的?”

程教授說:“‘盤龍洞口’是明朝萬歷年間王自瑾所書。”

洞里有八大奇觀:一曰“空谷寒泉”,俗說進洞周身汗,三步風透心;二曰“洗耳泉”,洗耳恭聽,叮咚作響,猶琴弦之音;三曰“幽溪玄遠”;四曰“處處光明”;五曰“天眼滴漏”;六曰“日出三竿”;七曰“鐘石”;八曰“鐘石文”。

從盤龍洞口鉆進去,九曲回轉,一步一景,一步一泉。進洞5米左右,往西拐,趴下鉆過兩個狹窄的小洞口,眼前突現一鐘形的巨石吊懸在幾塊巨石中間,它就叫鐘石,也叫石鐘。鐘石下豐上銳,形狀像鐘,洞頂三塊巨石夾而懸之,毫不放松,鐘石下面有石棚。文聞和天一站在石棚下伸手摸到鐘石,他們頓時感覺其妙無比,感嘆大自然太神奇了。

程教授說:“清代鄒縣縣令王爾鑒曾為鐘石寫了一首著名的五言詩:‘恐驚天上人,金鐘化作石。不爭萬籟鳴,千載懸鄒嶧。’”

文教授說:“另一位清代詩人陳云琴寫道:‘驚人第一是盤龍,三石夾懸一石鐘。一把放松松不得,化工也是不從容。’”

程教授繼續說:“清末文人馬星翼見到鐘石也即興大書:‘神州大地,冬去春來,風花雪月,一代勝過一代,輩輩出新人,代代有奇創!登云天,遠游太空,探大洋,巡察龍宮,三神仙島不在話下。鳥語花香,萬籟爭鳴,平平淡淡的石頭,身價千倍萬倍,越發貴重了,不爭也爭了,不鳴也鳴了,甚至插翅欲飛天外,更為壯觀者,即將鳴驚天下。’”

文聞問道:“爺爺,關于鐘石是否還有傳說呢?”

文教授說:“在嶧山一帶,過去有一首民謠:‘金鐘神石,邾公命比,統領軍馬,風云千里。’相傳,邾文公遷來嶧山之陽,建立國家,將老祖宗顓頊皇帝留下的鎮國之寶—金鐘,高懸在城門樓上,每當發號施令,金鐘振鳴,百姓云集。據說,當年隨同齊桓公征戰的將士先后五次出征,都是以金鐘聲為令,英勇沖殺,屢建大功,因而博得周王室的一再嘉獎。后來,邾國滅亡,百姓便把祖傳金鐘藏進盤龍洞,不知多少年后,金鐘變成了石鐘。”

程教授說:“在神石東面有金文鐫刻,多年來無人辨識。后來經過當代金石書畫大師朱復戡先生考證,釋文為:‘象刀居我甬樂虛以巨永鼎各訟不鳴哺爾無圣風’。石頭的南面刻有李士登五言絕句,西面刻有‘嘉靖丙午秋雁門吳嘉會題名’,東北面刻有‘管仲到此’。”

程教授一行四人看完鐘石,再經過一段曲折奇妙的路程,就從桃花洞出來了。出了桃花洞,看到的景點是三庵遺址。

天一問道:“姐姐,‘三庵’是指哪三庵?”

文聞說道:“所謂三庵指碧桃庵,衲云庵,碧云庵。三庵遺址位于盤龍洞上方西側,與三位道姑有關。”

天一問道:“是哪三位道姑?”

文聞說道:“我在來四孟游學之前,查閱過當地的有關資料。據鄒城的導游材料上介紹,碧桃庵乃碧桃仙女神居位于所,為紀念白衣女除妖救國而建。相傳,嶧山狼洞中有一花面狐,修煉成精,變為美女,被邾國曹姓皇帝選進宮中,做了娘娘,生一皇子,取名大果。大果粗暴,殺人成性,一日誤入白龍洞,巧遇白衣女。白衣女美勝天仙,舉世無雙,大果為之傾倒。白衣女極力躲避,不使其近前,直呼:‘腥臊爛臭,害苦我了’。大果聞聲立怒,揮劍刺去。白衣女一甩手,飛去十道金光閃耀物,直直刺入大果眉頭皮肉。大果疼痛難忍,只好跪下苦苦求饒。白衣女將大果母親是狐貍精的事情告知大果,話未說完,白衣女突然被烈火圍住。大果急追縱火者,用盡平生力氣,一劍揮去?;鹚焱#滓屡灰娏?,大果手中卻死死攥住一條鮮血淋離的狐貍尾巴。隨后趕來的白衣女的母親雪翁告訴大果,白衣女即碧桃仙女神的化身,她已被仙人渡去。大果深為白衣女的大智大勇所動,遂入仙泉湖洗刷自新。”

天一說道:“傳說可真感人。衲云庵與誰有關?”

文聞說道:“衲云庵,在孤桐寺西500米處,有題刻‘千盤鶴**雙峰月,一衲僧歸半嶺云’。始建于明天啟二年,鄒縣縣令黃應祥在此筑庵,取名衲云庵,主持人為道姑。明代有人在凈石巖陽面上發現似詩非詩的文字‘山谷道人姓黃,蘇門學士名響,鄒嶧山不落款,氣沖牛斗屈量。性豪魯直清爽,上上下下窩囊,天大朝廷無席,愈貶名聲愈揚。’”

天一問道:“姐姐,碧云庵也一定有傳說吧?”

文聞說道:“是的。小天河的水穿流碧云庵下的八甕石洞,匯成七竅垂釣湖。傳說邾文公之女擇婚,因百官子弟皆不中意,賭氣出家修道居住。20歲的皇姑反而沒有名字,有人問及,她以‘碰巧碰不巧’敷衍。日久天長,‘碰巧碰不巧’居然迷戀上了樵夫王不敢。而王不敢是邾國大臣的后代,因派系斗爭全家遭難,王不敢被家犬偷偷叼進山洞,并被開山鐵翁收養?;始遗⒋虿窭商焐系叵?,王不敢不敢動念,鐵翁以誠相助,成全其美。三庵遺址位于盤龍洞上方西側,就是為紀念三位道姑而建立。”

過了三庵遺址,便看到道路兩旁有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分別為將軍獨立、日石、月石。

看到這些石頭,天一問道:“姥爺,它們也有故事嗎?”

文教授說:“是的。文聞,把你知道的給你弟弟在講一講吧。”

文聞說道:“我還是講一講從資料上看到的故事。弟弟,你看日石斜立,半浮半沉,石上刻有元代人書寫的:如日方升。相傳,馮玉樣將軍曾到此處游覽,流連于蓮池之畔,胸中激情蕩漾,隨口吟唱道:‘如日方升萬里程,我在日邊探仙境。眼前是我我是我,如日方升我心中。’這首歌謠表達了馮將軍壯志未酬的愛國主義豪情,至今還在嶧山一帶民間流傳。”

程教授說:“日石并無奪人之美,但是關于日石的神話故事卻格外美妙動人。據傳說,日石即太陽神,受上天派遣,值日嶧山,大放光華,沐浴人間,造福永世。太陽神的妻子月石,即月亮神,也奉上天之命,驅鬼妖,破黑暗,隨同丈夫立于峰陽。日月結合乃成明,光明普照世間,沖破漫漫長夜,月圓之時,如同白晝,大地為之銀裹,書聲瑯瑯,歌樂情濃,百姓皆大歡喜,人們感念日神、月神的無量恩德,故在嶧山之陽設立迎日臺,并祈禱上天專派天神大將軍立于月石之旁,永作月亮神的護衛,因此而成將軍石。”

文教授接著說:“現在迎日臺、將軍石依然留存嶧山之陽,將軍石上大書‘將軍獨立’,月石上題‘如月之行’,迎日臺上刻得‘迎日臺’三字尚可辨析,人們把追求光明,力求正義,驅除邪惡,渴望美滿幸福憧憬寄托于迎日臺、日石和將軍石上。因此,流傳下一些優美的民謠:‘將軍獨立幾萬載,護衛月神云外來,抗迎寒熱驅邪妖,人間煙火喜開懷。’‘相見時難別亦難,情火燒向大自然。時時刻刻拼命爭,夫妻伴同天地轉。’”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人才培養,尤長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跟著孔子去游學》《游學三孔》《游學四孟》等12部個人專著,在《人民日報》《中國行政參閱》(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