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選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的著作《游學四孟》,通過虛構的首都大學程傳茹、文昌昊教授帶領孫女文廣聞和外孫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鄒城市的親身游歷,以話題問對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融入游學中。
程教授一行四人繼續往前走,眼前出現了個古色古香的紅色建筑。
天一好奇地問道:“姥爺,這是什么建筑?”
文教授說:“這就是嶧山四大書院中的嶧陽書院,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鄒縣縣令方明球創建的?,F在的建筑是2010年底在原址上恢復建設的。著名的秦朝嶧山碑便立在嶧陽書院內。”
文聞問道:“爺爺,嶧山有哪四大書院?”
文教授說:“據說有嶧陽書院、孤桐書院、子思書院、春秋書院。”
天一問道:“姥爺,當年,嶧陽書院是什么樣的景象?”
文教授說:“據說,當年為‘興一代文明之治’,嶧陽書院曾興盛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書院里培養了多少著名學子?有沒有著名的教書先生?出了多少研究成果?這些都無法考證了。我們只能在歷史的煙云之中去想像了。嶧陽書院門口曾經有一副對聯,‘仰止千秋地,折中六藝場’,橫批’尼山一脈‘,這是由方明球所題。”
文聞說:“奶奶,前面我們談到的秦嶧山碑很有名,您能給我們再介紹一下嗎?”
程教授說:“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五次東巡,登臨的第一座山就是嶧山,并命丞相李斯書寫了碑文以示紀念。碑文共222個字,為四言韻文,分為始皇詔和二世詔兩部分,始皇詔全文144字,二世詔全文78字。”
天一問道:“姥姥,碑文的內容是什么?”
程教授說:“碑文內容是:皇帝立國,維初在者,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戍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親巡遠方;登于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悠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滅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文教授說:“其實,碑文主要是揚秦始皇廢分封、滅六國的功績。”
程教授說:“在碑后面的二世詔文內容為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皇帝。其于救援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文聞問道:“爺爺,秦朝的原碑還在嗎?”
文教授說:“那塊秦朝的原碑可能毀于戰火,現在碑是1994年仿西安碑林的唐刻本重立的。歷史上秦嶧山碑的刻本很多,鄒城博物館內就存有一塊元代秦嶧山刻石。”
天一問道:“姥爺,秦朝的原碑碑文是用什么字體寫的?”
文教授說:“秦朝的原碑碑文的字體是李斯小篆。這種字體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據說蔡邕、李陽冰、顏真卿、歐陽修等古代大書法家都曾潛心研究過秦朝原碑而得其筆意。許多古詩中都有對這塊碑的描寫或議論,杜甫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嗫h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過了幾百年后,宋朝的蘇東坡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嶧山傳刻典型在,千載筆法留陽冰。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志,玉環飛燕誰敢憎。’這兩位唐宋大詩人關于秦嶧山碑的爭論,被后人傳為千古佳話。”
在與書院一墻之隔的西邊,原來還有座古祠,叫邾文公祠。初建年代不詳,毀于何時也不清楚,現在遺址上的斷碑是明朝的,說明起碼明朝還存在著。從遺址來看,當時有祠正堂,有配殿,大門,門外有幾個亭子等,它是一個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明朝詩人徐應征來鄒吊邾文公,有詩:“斷績荒城秦漢前,邱墟臺榭草芊芊。獨余一點蒼生念,千載猶然日月懸。”明朝大文學家姚鼎梅曾有一首詠《邾文公祠》的詩:“新開半畝地,作此兩賢宮。怪石重危麗,晴霞上棟紅。登臨添勝跡,僅臘走村翁。不是規前哲,誰思邾子功。”
文聞問道:“奶奶,古人為什么在此建筑邾文公祠?”
程教授說:“此建筑邾文公祠,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崇德也;因其志也;廣德類也’。”
文教授說:“邾國共歷29世,獨為邾文公建祠,且選在嶧山之陽而立,因有功茲士者得食其報,以示百姓永世不忘。邾文公實行德政,深得民心,為紀念他施德政,利于民,祠不建于異地,斯于嶧,因其志也。祠之正堂立神位,以配享廣德類也。”
天一說道:“姥姥,也就是說邾文公是個有作為的君主了?”
程教授說:“邾文公,為春秋諸侯國國君主之一,是邾國君主,也是邾國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之一,以德政著稱,在位時間長達52年之久。邾文公對邾國的最大貢獻就是遷都。據《左傳》記載,魯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遷于嶧。將邾國遷都于嶧山之陽,是邾文公順乎民心之舉。但是卜辭上說,遷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會使君短命。當時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非常擔心邾文公的身體,紛紛勸阻遷都,邾文公卻說,上天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至于我的生命如何,這是天意,如果遷都有利于民,就遷吧。他毅然將國都由訾婁遷至嶧山之陽。不久,邾文公真的病死了,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贊譽邾文公的賢良。邾文公能把百姓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只要對百姓有利,雖然有可能影響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文聞問道:“爺爺,嶧山之陽真的有地理優勢嗎?”
文教授說:“嶧山之陽地理形勢優越,易于防守;周圍河流縱橫,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邾文公遷都后,減輕了戰亂威脅,邾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邾國遷都嶧山之陽,也奠定了鄒城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后人頌揚邾文公遷都功績,留下了不少詩篇,并在嶧山建了邾文公祠,以供后人奉祀。
由嶧陽書院往上約六分鐘的路程,從岔開的石階上去便看到了“銀錢洞”三個大字。“銀錢洞”相傳是春秋時期邾國的國庫,進洞口為引洞,長半里,再內為主洞,可容300余人,光亮極微弱,崎嶇坎坷,行走不便,多有蝙蝠居住。
從“銀錢洞”下來,程教授一行四人便來到了孤桐書院遺址。
文聞好奇地問:“奶奶,孤桐書院的緣起是什么?”
程教授說:“孤桐書院即孤桐觀,是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創建的官辦學堂,地處嶧陽半山腰,分為前后兩層,前有大殿三楹,配房各三楹;后為孤桐寺三楹,寺中塑有真武大帝像。孤桐書院后來毀于兵火。”
天一問道:“姥爺,孤桐書院什么時間被毀了?”
文教授說:“孤桐書院西鄰嶧陽觀,觀下有甘泉洞;東約一百米為焚松嶺;南去二百多米為嶧陽書院,后為乾隆洞。書院四角有煙云亭、鳴鳳亭、昔淚亭、悲書亭。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孤桐書院合于嶧陽書院。后來,孤桐書院、嶧陽書院毀于兵燹(xiǎn),如今只留下了一片廢墟。”
文聞問道:“爺爺,孤桐書院的名字中‘孤桐’有什么含義嗎?”
文教授說:“古代嶧山出產一種制琴的名貴桐樹,叫孤桐。嶧陽孤桐出自《禹貢·徐州》,意為嶧山南面的特產桐木,古代以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以制作琴瑟而聞名。相傳,第一個用嶧陽桐樹制作琴身者乃伏羲氏,人們以嶧陽桐樹制作的琴作為貢品進貢大禹。禹王根絕水患以后,心情大悅,以此琴奏樂,聞之猶如鶴唳鳳鳴、鶯歌燕舞、清脆悅耳,心情舒暢。嶧陽孤桐從此成了樂壇的‘千古絕唱’。”
天一問道:“姥爺,孤桐是怎么絕跡的?”
文教授說:“傳說嶧陽孤桐由于一場通天大火而永遠絕跡,但也可能由于嶧陽孤桐制作樂器精美,被人們無限制地亂砍濫伐而絕跡了。”
程教授說:“關于孤桐,《詩經》《書經·禹貢》《史記》《孤桐傳》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記載,‘嶧陽孤桐’是鄒魯進貢的重要物品。孤桐書院因‘嶧陽孤桐’而得名。戰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使邾,考察嶧陽孤桐。相傳,季札在嶧山有碑刻。《書經·禹貢》曰:‘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孔安國注曰:‘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也。’《太平御覽》中有‘嶧山多孤桐’的記載。抱樸子曰:‘嶧陽孤桐,不能無弦而激哀響;大夏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聲。’”
文教授說:“后來,不少文人墨客寫詩夸贊孤桐。唐李白《琴贊》寫道:‘嶧陽孤桐,石聳天骨,根老水泉,葉若霜月。斫為綠綺,徽音粲發。秋月入松,萬古奇絕。’唐劉禹錫《平齊行》之一:‘胡塵昔起薊北門,河南地屬平盧軍,貂裘代馬繞東岳,嶧陽孤桐削為角。’宋王安石有《孤桐》詩‘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南朝宋謝惠連《琴贊》曰:‘嶧陽孤桐,截為鳴琴。’”
程教授一行四人由孤桐書院向前走五十米,來到大通崖游覽,接著觀看了獅子抱虎石、九峰臺、隱仙洞、蓮花池等景點。
文聞說:“蓮花池這里有個傳說故事:古時候,玉露、馨香二女子出家修煉來到池邊,因酷愛蓮花圣潔美麗,便跋山涉水去西湖欲移植池內。湖霸歹毒,動手動腳挑逗戲弄二女子,她們疾惡如仇,施展身法使出嶧山道家三絕——飛升、仙掌、鐵腳中的開山仙掌,將湖霸打死,百姓為慶賀二女子神功解了一方苦難,爭相潛水移蓮,車推肩擔力求相送。二女子婉言謝絕,每人挑回一擔,不料蓮花枯干于途中,二女子傷心流淚返回嶧山,果然發現了奇跡——池內蓮花奪目綻放,似笑迎這二位巾幗英雄。原來是她們的大無畏精神感動了仙家,作法植蓮花于池內。從此,半畝方塘換名為蓮池。”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覽觀鰲臺、東宮、仙人棚,從仙人棚往上去二百米,就是著名的“小魯臺”。
天一問道:“姥姥,為什么說孔子登臨嶧山而小魯呢?”
程教授說:“小魯臺就是《孟子·盡心上》說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時登臨的地方。傳說孟子六十七歲那年,由齊國回到故里邾國城。一天,有幾個弟子就何為大何為小的問題展開辯論,爭執不下,跑來問孟子。有的說天為大地為??;有的說天虛地實,地應當大;有的說國為大,而在周圍事物中嶧山為大,而嶧山的東峰又比西峰大。有的反駁說,嶧山東峰雖然大,可是,要是和更大點的山相比呢……孟子聽后,面向嶧山思索了一下,然后指了指東峰說,當年孔老夫子登臨東山之時,遙望家鄉,覺得魯國似乎變得很小了,而當他登上比東山更大點的‘太’(泰)山時,又覺得整個天下都很小。接著,他反問弟子們:聽了孔老夫子的登山感嘆,你們說到底是天大地大,還是國大山大呢?弟子們被問住了,各自陷入沉思之中。此后,孟子關于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泰)山而小天下的論說便流傳下來,并寫入了《孟子》一書。小魯臺周圍的歷代刻石達數十處,其中著名石刻五處:一記司馬遷至此考察孔孟行蹤;一記史高游嶧;一記李白游東山故事;一記趙孟頫詩《舟中遠眺》。‘小魯臺’三字則為元朝趙孟頫所書。”
程教授一行四人繼續往前走,看到石壁上題刻“一線天”三個字,相傳這幾個字與宋代的大書法家黃庭堅有關。
文聞說:“關于一線天的來歷有個傳說。宋朝熙寧年間,黃庭堅因官場傾軋失利,被貶為鄒縣令。他心情抑郁,‘氣沖牛斗’而又無可奈何之下,便常來嶧山游玩,賞石觀水以解郁悶,作詩題詞以抒胸臆。一天,他由一名書童相陪又來到了嶧山。他們從片石橋下的神女洞左攀右旋,或上或下,緣進郗公洞,再由仙人窟直取東華天街下的冰凌灣。灣中細水潺潺,引人入勝。兩人流連忘返,轉來轉去,竟找不到出路了。日近中午,饑腸轆轆,怎么辦?此時,黃庭堅忘卻了官場的煩惱,也顧不得縣官的體面,好一陣鉆、爬、滾、臥,弄得面目全非,衣衫泥濘,累得張口氣喘。他正在灣邊小憩,借觀路徑,忽見一線奇妙光亮,直瀉灣中,射入水面似一條金線。再仔細察看,發現朝天洞孔四周石壁鑿有盤旋而上的石坑。這一發現使他們來了精神,驚喜之下喝足水,洗凈泥污,然后沿孔壁審慎地攀援而上,當他們攀上洞頂,眼界開闊,心神大震,驚喜萬分。原來是:孔竅雖長很有限,洞中雖小連著天。孔竅中天只一線,孔竅之外無限天。興奮之余黃庭堅特書‘一線天’三個大字,既為此奇洞題詠,也抒發自己的情懷。該碑刻早年已廢,碑座尚存。
接下來,他們游覽了甘露池、天表碑、三清殿、五華峰、觀海石、丹丸峰、白云宮、圣水泉、通明天宮、八卦石、南天門等景點。
游覽了鄒城的一些景點之后,文聞想起了一個問題,便問道:“奶奶,為什么叫鄒魯秀靈而不是魯鄒秀靈?”
程教授說:“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分別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和戰國時期的鄒國,因此,后人就用‘鄒魯’來指代文化禮儀發達的地區??鬃映錾卩u(歷史上尼山曾屬于鄒),定居于魯,周游列國,授徒講學,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著‘春秋’,創立了儒家學說,使魯成為了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鬃託{后,儒家漸衰,百家爭鳴,后人孟子挺身而出,堅持、繼承、發揚了儒家學說,又使鄒成了儒家文化的復興之地。”
天一問道:“姥姥,孔子明明在孟子之前,為什么不說魯鄒秀靈,而說是鄒魯秀靈呢?”
程教授說:“鄒原為邾國,以它自身獨特的邾婁文化風貌著稱于世。邾為東夷古國,文化悠遠深厚,魯為東遷新國。‘鄒魯’作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名詞有口皆碑,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歷史淵源。魯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鄒是太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鳧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續下來的女媧、伏羲廟遺址。從立國時間上看,魯為周初從西方遷徙來監視東夷諸國的新國,而鄒則是原有的東夷土著古國。從古文化遺存來看,野店遺址出土的帶有彩繪圖案的紅陶鼎,磨制纖細帶有穿線微孔的骨針,精美的玉鏟、玉環、陶器等,充分說明距今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先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程教授一行四人出南天門后開始下山。沿著西路——圣山仙地逍遙之旅下山,看完斷機石,來到妖精洞刻石。
天一問道:“姥爺,歷史上為什么會產生摩崖刻經?”
文教授說:“佛教在歷史上曾經遭受毀滅性打擊,當時滅佛的時候,佛教的一些僧侶為了保護和保存他們的經書,便把這些經文刻在了一些比較隱蔽的石壁上,以便日后搜集起來。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好多地方都會有摩崖石刻了。封建君主的禁佛,都是有因有果并非無緣無故,也非一時心血來潮。客觀些講,也是形勢所逼。禁佛滅佛既對我國眾多文物古跡造成了嚴重破壞,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從這一點說,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大劫難。將佛經鐫刻于山崖巨巖,使佛法傳之不朽。北朝摩崖刻經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追求大山大川上的經文與整個環境渾然一體,也與人的心靈渾然一體,創出一個有生命的自然整體。滅佛事件使書法藝術沖出雅室殿堂,走向大自然,使書法藝術與其它藝術交融,更加廣泛地推動了摩崖藝術的發展和精進。”
文聞說道:“爺爺,妖精洞刻石有什么樣的藝術價值?”
文教授說:“相傳古時洞里常常鬧妖精,所以叫妖精洞。‘妖精洞’三個字是明代鄒縣縣令王自謹寫的。這塊面東而立的石壁上刻的這些大字,刻面縱3.8米,橫2.6米。經文8行,每行14字,字徑23厘米,為董珍陀所刻。經文前題名1行13字:口(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經文題目叫《文殊般若經》,‘文殊般若’是印度語的音譯。這篇經文是北朝時期刻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嶧山摩崖刻經與鄒城市鐵山、崗山、尖山、葛山摩崖刻經通稱五山刻經,是北朝書法藝術的三大寶庫之一,其書法藝術隸楷相見,端莊古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涤袨樵①澿u城刻經:通隸楷、備方圓,高渾簡穆,為擘窠之極軌也。”
祖孫四人游完嶧山,從鄒城趕往曲阜高鐵東站,乘高鐵返回北京。文聞和天一感覺游學“四孟”,收獲頗豐,對長輩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幾天的游學進一步激發了文聞和天一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了他們學好學懂中華經典的決心和信心。
【作者簡介】
陳曉霞 現任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人才培養,尤長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跟著孔子去游學》《游學三孔》《游學四孟》等12部個人專著,在《人民日報》《中國行政參閱》(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