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錨定文化強國建設目標,勇擔使命、奮發有為,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在健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在融合發展上下功夫,以文化數字化為主攻方向,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資源插上科技翅膀、煥發新的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新動能。我們應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協同推進。
進一步推進文化數字化進程
文化數字化是在數字經濟時代、在數字強國建設背景下,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戰略選擇。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文化和旅游領域能夠打破傳統界限,實現文化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精準匹配,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個性化、沉浸式的體驗。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更為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造力。在科技助力下,文化數字化蓬勃發展,技術全面融入藝術生產、傳播及價值實現,推動傳統藝術向沉浸式審美轉變。文化大模型研究加強文生圖、文生3D以及文或圖生視頻能力以滿足多樣化需求,推動內容產業發展。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傳承與發展,文化資源向資產轉化,激活價值活力。文化數字化發展整合文化資源、拓展文化空間、深化文化體驗、促進文化互鑒的作用顯著,使中華文化煥發當代生機,提升國際競爭力。文化數字化實踐成果豐富,呈現出多點開花、多方共進的良好局面。
發展文化和旅游新質生產力
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為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用先進技術賦能生產者、生產資料與生產對象而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將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起到關鍵性作用。文化和旅游科技工作者,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的思想內涵,深入推動新質生產力引發的產業變革,深化配置新質生產力的各種生產要素,理解和應用各類突破性前沿科技,以新質生產力為引導,推進文化和旅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和旅游行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從而賦予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行業更為蓬勃的生命力。在文化科技研發領域,加強規劃引領,深化有組織的科研,政產學研用協同推進,集中力量解決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已成為業內共識。科技創新引領文化數字化工作持續深入,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為代表的重大科研規劃和項目布局中,將文化數字化相關技術研究作為重點,有效引領了科研方向,集結了國內相關領域的重要科技力量。
挖掘文化資源價值助力文化旅游業成為支柱產業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文化和旅游業是幸福產業,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迅猛發展,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將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作為重要內容進行系統謀劃和整體推進。各地政府發掘本地優勢和特色文旅資源,打造多姿多彩的體驗場景,“淄博燒烤”“爾濱現象”都反映了文化和旅游業的蓬勃活力。但成為支柱產業,還要挖掘更多的潛力和優勢,多措并舉、形成合力。以數字化賦能文化資源融合、聯通和活化,對于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大動力和無窮潛力,將為文化旅游業成為支柱產業的目標貢獻重要力量。
以數字化手段助力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文化數字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十四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了《永樂大典》高清影像、國家珍貴古籍、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等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庫;推動智慧圖書館、國家公共文化云項目;創新沉浸式體驗場景;加快公共文化機構智慧化轉型。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深化數字化賦能,關聯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進行數據挖掘與服務,加強文化數字內容供給的內涵深度和顆粒細度。建設集成式文化資源平臺,優化基層公共文化數字服務網絡。加強線上線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基于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同構的場景,做好文化資源傳播,使公共文化產品在數字化的助力下有更加精彩的呈現,直接傳送到每一個網絡受眾,高效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化、便捷化、均等化及高質量發展。
加強文化和旅游領域科技創新與標準化聯動
在文化數字化的推進過程中,離不開標準化的力量。應立足文化和旅游創新發展大局,強化文化標準與文化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加強科研成果向標準的轉化,通過有標貫標、無標制標、低標提標,從制度供給上加快發展文化和旅游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加強文化領域科技創新與標準化工作聯動,積極開展文化和旅游領域前沿技術研究,促進相關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標準;探索建立重大科技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將標準作為科研項目的重要產出形式,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推進團體標準建設,使研發成果更快落地見效。加強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與標準化互動發展,積極推動相關技術平臺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以文化標準化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標準力量。
做好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培養
創新離不開人才,能夠承擔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任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高校是人才培養的第一梯隊,要做好學科發展規劃與人才培養計劃,為文化和旅游業輸送合格的基礎人才。文化和旅游部門積極主動加強行業人才培養,結合事業和產業發展需求,量體裁衣培養行業人才;通過科研項目培養人才、工作項目鍛煉人才、培訓項目提升人才。發揮文化和旅游部與有關高校共建平臺的優勢,精準傳導文化和旅游行業實踐中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藝術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作用,培育專業人才隊伍;以技術創新為先導,進一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大成果轉化力度。在實踐中鍛煉隊伍,打造一支有研究能力、有實踐經驗、懂經營會管理的文旅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同時,通過科學普及、社會藝術教育、研學旅游等途徑,進一步提升公民科學素養與美學素養,厚植形成和發展文化旅游新質生產力創新人才的土壤,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氛圍。促進教育、科研、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
原載:《學習時報》2024年12月6日
作者:李蔚,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