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楊國榮《經典與經學》出版暨前言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12月19日
  • 審核:
  • 瀏覽(989)
  • 收藏
瀏覽字號:

微信圖片_20241219100228.jpg

《經典與經學》

楊國榮 著

定價:78.00元

東方出版中心 2024年11月

ISBN:9787547324899

經學與文明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系經學與文明研究叢書之首冊,也是作者楊國榮對于經典和經學的最新思考。作為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作者在現代知識背景下重思經學與經典,為中國傳統經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典范。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提出了傳統經學應走向現代形態的獨見,剖析經學與經典的深層次問題,為經學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編立足文本,對《詩經》、《荀子》、三禮、《易傳》、《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作出了具有現代理論意蘊的詮釋,對于經學中的禮學研究如何走向現代學術形態,也給出了具體案例;下編回顧中國經學,將“仁”“禮”置于儒學的核心地位,精要地揭示了儒學經典與儒學的哲學意蘊。

作者簡介

楊國榮,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第六屆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院長?,F任華東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會副會長,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會長。主要學術兼職包括國際形而上學學會(ISM)主席、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出版學術著作《善的歷程》《心學之思》《莊子的思想世界》等二十余種,多種論著被譯為英文、韓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

前言

經典是中國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經學則是初興于漢代、近年又漸成熱門的傳統學術,二者具有某種相關性:經學一開始圍繞五經(后擴及十三經)而展開,這些“經”,也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經典。在考察中國哲學與文化的過程中,我對傳統經典也有所涉獵,而作為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院長,如何推進經學的研究,則構成了我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書的一些文稿便是在書院工作初期所作的。

關于經學研究的具體方式,在我看來大概關乎兩個相關的方面。

從縱向來看,經學研究并不是現在開始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兩漢,與之相關,其中涉及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從兩漢一直到近現代,經學的發展演化經過了不同的形態,漢代經學、魏晉經學、唐代經學、宋明經學、清代的乾嘉學派為代表的經學以及近代的像康有為“托古改制”等經學,等等,都展現了不同的歷史形態。然而,時代在發展,隨著歷史的演進,經學研究顯然不能僅僅停留于過去,而是需要有現代的形態,我覺得,這是經學研究者應有的歷史使命。如果單純重復前人的方式,研究的意義就會減弱很多。經學研究既需注重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聯系,也應該有現代的眼光。從歷史角度來看,經學不是既成的,需要與時而俱進,這也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

從橫向來說,經學、國學和人文學科三者之間的關系,需要認真考慮。經學屬于國學之域:經學包含在廣義上的國學之中。國學本身又與現今的人文學科具有相關性,而人文學科的現代形態,則與文史哲相關。從一般意義上說,國學和人文學科之間的互動,涉及經學研究的理論背景:經學的研究,不能脫離國學的背景;國學的探索,也不能離開人文學的視野。孟子曾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孟子·告子上》),經學研究也與之相關:人文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其涵蓋面更廣,因此,需要從人文學角度去審視國學,又從國學角度去審視經學,這可能比較合乎學術發展的規律。

要而言之,在縱向上,經學需要取得新的形態,在橫向上,則應妥善處理經學、國學、人文學科的關系。形成新的理論視野,對于深化并使經學研究取得不同以往的形態,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指出的是,橫向和縱向并非截然相分:經學研究的深化,并在縱向或歷史的維度有所推進,離不開現代的理論視域,縱向的歷史演進與橫向的理論引導,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

本書的相關文稿,試圖在以上方面作一探索。當然,無論在篇幅還是內容上,這些文稿所涉都十分有限,其意義也許只是提供若干范例。

 

2024年8月

 

目錄

總序

前言

 

上編

歷史中的經典

儒學的原初形態與經學

人文研究與經學探索

 

中編

《詩經》的情感世界與審美意義

禮的哲學意義——基于《荀子·禮論》的考察

禮樂文明中的樂——《荀子·樂論》解讀

作為規范系統的禮——從經學的現代意義看《儀禮》《周禮》《禮記》

《易傳》的價值取向

《中庸》釋義

《論語》中的人

《孟子》論治

 

下編

儒家經典與儒學

“六經責我開生面”——王夫之釋中國哲學經典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