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化主體性,是指一種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相遇時,既能自覺自省,又能自尊自重,且在此基礎上產生積極的適應性與創造性。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問題關涉中國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命運,關涉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定位、發展路向和民族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意義,將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中,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持續鞏固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的鮮明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文化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和使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審視文化主體性的地位與作用,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性空前提高,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發展大勢的清晰認知和準確把握,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基因,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標識。一個民族對文化傳統的態度是判斷其文化主體性是否確立的主要標準。高揚文化主體性要以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清晰認知為基礎。文化主體性有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確保文化的獨立與安全,是實現中華民族精神獨立的前提。離開了文化主體性,中華民族之成為中華民族的依據將不復存在,民族復興自然也就無從談起。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所展現出來的崇高民族精神曾經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踏上新征程,文化主體性在振奮民族精神、維系國家認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愈發重要。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為前提,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需要鞏固并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這就明確了作為中華民族底色的血脈基因、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之于中華民族的跨越時空的意義?!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這就深刻闡明了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已經并必將繼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我們以歷史的望遠鏡,從中國文明、世界文明的坐標觀望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會發現,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可以說,在文化的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那種取消了文化主體性的“普世”的現代文明,而是中華民族立足自身文化傳統和國情,堅守、鞏固、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在借鑒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時走出自己道路的、具有自身文化主體性的現代文明。它內蘊著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綜合創造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它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社會主義文明與古老中華文明融合創新的中國圖景,對世界文明向何處去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給出了立足自身發展問題,堅持自身文化主體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答案。幫助其他國家和民族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就要講清楚“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講清楚其背后更深層次的對文化主體性的堅守,講清楚它只能是高揚各自文化主體性而非取消自身主體性的現代文明。唯其如此,不同文明才能保持清醒的文化獨立自主意識,取長補短,以獨有的文化稟賦應對全球多元文化間的交融交鋒;在與其他文明的對話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的同時,汲取他文明的養分;在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的同時,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從“兩個結合”把握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每個時代的哲學都要關注和思考其所屬歷史時期的重大問題。對一個時代的重大問題進行學理性追索,既是哲學的任務,亦可以為深入理解和把握時代提供根本的方法和路徑。馬克思說,問題“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兩個結合”的提出,一方面,意味著我們已經形成對從文化、文明角度提煉中國道路的內涵與獨特規定性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另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方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兩個結合”的主體始終是中國,即所謂“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中國特色植根于中國自主性,有了主體性,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堅持“兩個結合”,才能鞏固文化主體性;高揚主體性,才能不斷推進“兩個結合”。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之所以都是死路,就是因為這兩條路是窒息或者放棄了主體性之路,是“去主流化”“去價值化”“去中國化”“去思想化”“去歷史化”之路。
馬克思主義的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也是為了更好堅守這個魂和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即是這一有機銜接的體現。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核心。“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重大戰略命題的提出,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是自信的體現,也是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必然要求和現實路徑。我們要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系統化、深層次地探尋“中國之理”,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講清楚實現并提升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的道理、學理、哲理。
作者:郝書翠,系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威海)常務副院長、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