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驗教育助力“以文化人”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推進體驗教育是中小學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以文化人”、推動文化“兩創”的重要路徑。
面臨的挑戰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不少挑戰,比如,伴隨著外來文化的引入,一些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所減弱,甚至還出現了價值觀混亂的狀況。還有一些學校和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全面準確,甚至存在誤解。例如,將傳統文化教育簡單地等同于經典誦讀,忽視了傳統文化在價值觀、倫理道德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教育方式以課堂滲透為主,缺少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創新性和實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基本內容與研究對象,把學習、生活、社會、游戲、交友等體驗作為主要的方式方法,以契合青少年學生教育、學習、認知、思考規律的方式、方法,全面且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成長予以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不單是一種推動文化“兩創”的教育新觀念,也是一種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現代教育模式,其以中小學生親身經歷現場體驗或者模擬情景體驗作為基本形式,借由讓中小學生身臨其境、五官并用以及感悟體驗來激發情感與思維,使中小學生的思想、情感與體驗內容引發共鳴,進而獲取內化于心的教育成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注重體驗、實踐和感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它以學生為本,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講臺形象,而是轉變為課堂和學生的調動者和喚醒者,使他們從被動接受的封閉模式中解放出來,親身體驗、感受、想象、發現和思考。這種教育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發展。
推進的路徑
山東省擁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近年來,山東省中小學通過創新教育機制與教育方式,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取得了積極成效。筆者以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建設數字化資源庫和數字體驗館。數字化技術的推進與廣泛應用,讓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獲取愈發簡便。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集中收錄與展示,涵蓋經典文獻、音視頻資料、藝術作品等等。這些資源的數字化,不但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便利,也給予了學生更為寬泛的學習材料。基于元宇宙技術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體驗館(教室)。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等技術構建的虛擬情境,具備高度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在虛擬世界中,學生可以創建自己的角色,與其他參與者互動,參與各種體驗活動。數字體驗館還提供了情景模擬教學場景,以及學生自主和協作學習的機會。在數字體驗館內,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親歷來建構知識。他們可以通過聆聽講解、觀看資料、情景再現和實際操作等,進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學生隨時可以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與老師或其他體驗者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互動和溝通,激發新的思考和靈感,從而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整合和內化。
第二,建設體驗教育基地和實驗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的體驗方式,需要充分挖掘校外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文化遺址、名勝古跡等傳統文化資源的共享價值,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系統有序的體驗式教學活動。這種自由、動態的體驗教育模式,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轉化為實踐性課程,將抽象化的概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大腦,尊重每一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表現。從本質上來說,這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學校要主動進行跨學科教學與整合,于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教學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和各類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特色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開發等有機結合,營造濃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氛圍。
第三,組建教研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研共同體是一種基于校本教研的聯合模式,遵循同質促進、異質互補的原則,根據本省、市、縣內各學校的教師特色和專業發展需求,聯合互動,共同開展傳統文化體驗教育教學研究,形成相互借鑒、協同研究、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教師需積極運用AI技術,借助大數據剖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知悉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領域的掌握狀況,進而擬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與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譬如,經由智能推薦系統,學生能夠獲取與其興趣相契合的傳統文化內容,像古詩詞、書法、國畫等,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致。教師亦要秉持“學與思結合”的教學策略,嘗試構建“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下與線上”全新的傳統文化體驗教學模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面臨的挑戰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不少挑戰,比如,伴隨著外來文化的引入,一些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所減弱,甚至還出現了價值觀混亂的狀況。還有一些學校和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全面準確,甚至存在誤解。例如,將傳統文化教育簡單地等同于經典誦讀,忽視了傳統文化在價值觀、倫理道德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教育方式以課堂滲透為主,缺少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創新性和實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基本內容與研究對象,把學習、生活、社會、游戲、交友等體驗作為主要的方式方法,以契合青少年學生教育、學習、認知、思考規律的方式、方法,全面且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成長予以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不單是一種推動文化“兩創”的教育新觀念,也是一種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現代教育模式,其以中小學生親身經歷現場體驗或者模擬情景體驗作為基本形式,借由讓中小學生身臨其境、五官并用以及感悟體驗來激發情感與思維,使中小學生的思想、情感與體驗內容引發共鳴,進而獲取內化于心的教育成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注重體驗、實踐和感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它以學生為本,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講臺形象,而是轉變為課堂和學生的調動者和喚醒者,使他們從被動接受的封閉模式中解放出來,親身體驗、感受、想象、發現和思考。這種教育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發展。
推進的路徑
山東省擁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近年來,山東省中小學通過創新教育機制與教育方式,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取得了積極成效。筆者以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建設數字化資源庫和數字體驗館。數字化技術的推進與廣泛應用,讓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獲取愈發簡便。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集中收錄與展示,涵蓋經典文獻、音視頻資料、藝術作品等等。這些資源的數字化,不但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便利,也給予了學生更為寬泛的學習材料。基于元宇宙技術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體驗館(教室)。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等技術構建的虛擬情境,具備高度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在虛擬世界中,學生可以創建自己的角色,與其他參與者互動,參與各種體驗活動。數字體驗館還提供了情景模擬教學場景,以及學生自主和協作學習的機會。在數字體驗館內,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親歷來建構知識。他們可以通過聆聽講解、觀看資料、情景再現和實際操作等,進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學生隨時可以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與老師或其他體驗者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互動和溝通,激發新的思考和靈感,從而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整合和內化。
第二,建設體驗教育基地和實驗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的體驗方式,需要充分挖掘校外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文化遺址、名勝古跡等傳統文化資源的共享價值,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系統有序的體驗式教學活動。這種自由、動態的體驗教育模式,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轉化為實踐性課程,將抽象化的概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大腦,尊重每一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表現。從本質上來說,這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學校要主動進行跨學科教學與整合,于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教學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和各類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特色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開發等有機結合,營造濃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氛圍。
第三,組建教研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研共同體是一種基于校本教研的聯合模式,遵循同質促進、異質互補的原則,根據本省、市、縣內各學校的教師特色和專業發展需求,聯合互動,共同開展傳統文化體驗教育教學研究,形成相互借鑒、協同研究、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教師需積極運用AI技術,借助大數據剖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知悉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領域的掌握狀況,進而擬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與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譬如,經由智能推薦系統,學生能夠獲取與其興趣相契合的傳統文化內容,像古詩詞、書法、國畫等,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致。教師亦要秉持“學與思結合”的教學策略,嘗試構建“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下與線上”全新的傳統文化體驗教學模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