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山東年俗:老講究與新活力
  • 來源:大眾日報
  • 作者:馬光亭
  • 2025年01月15日
  • 審核:
  • 瀏覽(454)
  • 收藏
瀏覽字號:

  眼下,元旦已過,陰歷乙巳年在即。國人心里真正的“年”,一般是指陰歷年的更新,也就是“過年”。“過年”過的是“中國年”,即“春節”。“春節”的稱謂很新,“元旦”的用法卻由來已久。年名本身蘊含著新與舊的融合,山東年俗的老講究與新活力,首先要從春節、元旦、過年這三個新老協同的稱謂說起。

  年名的辨析與內涵

  春節習俗雖有幾千年歷史,但用春節來命名卻只有110年。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獲批后,“春節”成為民國以來的官方稱謂,而此前的官方文獻皆稱之為元旦、元日等。

  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延續兩千多年至今。元旦被挪用到陽歷年歲首,始于1912年。1912年1月2日,孫中山向全國頒發《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至于過年,則是老百姓融在血液里的傳統表達,是我們和親人、朋友脫口而出的說法。過年就是過渡,是從舊年到新年的過渡,也是老百姓整個精神和生命的過渡。陰歷年的過渡是大時段中包含著逐漸集中的小時段。大的過渡時段是從臘月到正月,再聚焦是從初八、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其中,最集中的過渡期是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早晨,是年中年、年關口。

  在中國古代,一年新舊轉換的時間節點被認為具有神秘與可畏的力量,處于中間未定的狀態,充滿不確定性和非日常性,人們感到不安、忐忑,盼望能夠順利過渡、通過年關。過年舉行的各種儀式和習俗,就是服務于這一主題,用民俗學的專業術語來說,稱為“過渡儀式”或“通過儀式”。通過舉行過渡儀式,人們盼望順利辭舊迎新、順利過渡,送走舊的、晦氣的、衰寒的,迎來新的、吉利的、鮮活的。所以,“過年好”是過年時最樸素、歡欣的祝福。而這些過渡、通過儀式在謹慎中,更富有歡娛的氣息。

  山東年俗沿襲至今的老講究

  山東年俗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與實踐,又兼具齊魯地方特色,生動演繹中華文明的齊魯節奏。齊魯文化崇禮儀、重倫理,在年俗中的表現就是重傳統、講究多。

  臘八

  老百姓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是過年的序幕,而年味第一味是臘八粥。臘八是在臘月,臘月是一個新舊交接的歲尾月份。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臘》記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舉行臘祭的年終祭日被稱為臘日,臘八的前身是臘日。臘祭再往前追溯是蠟(zhà)祭。乾隆版《曲阜縣志》中“臘八日,祭先農,獻谷果,告成功。合五谷為‘臘八粥’”的記載,為臘八粥與蠟祭的關系提供了有力的山東佐證。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臘八粥是總結一年糧食生產的“述職報告”,同時也開啟了新一年五谷豐登在碗中的渴望。

  臘八粥還開啟了中國年的年色——紅色。臘八粥用料多樣,但紅豆(赤小豆等)是不能少的。除了口感營養的考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具有驅邪的作用,可以說,臘八粥首開驅邪迎吉第一色,同時,紅色也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確保過渡成功的幸運色。

  山東孔府的臘八粥特別有講究,分為粗細兩種,細粥用紅豇豆、紅棗、薏米仁、桂圓等熬成,粗粥是由大米、肉片、白菜等熬制,分別是為主人、差人食用。除了吃臘八粥,山東還有用醋腌臘八蒜的習俗。腌過蒜的醋被稱為臘八醋,是美味的佐料。在以前,私塾的孩子最盼臘八,在這一天開始放假,塾師解聘。孩子們私下說:“過了臘八不怕他!”

  小年

  小年的主要儀式“辭灶”,是送灶神上天。像老百姓說的,灶王爺上天跟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一年的表現,如果表現不好,會受懲罰,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祭灶時供奉“糖瓜”,甜一甜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在山東,有些地方還會準備清水、草料、豆子擺放在灶門口,意在喂灶王爺的馬。

  灶神離開,隱含的意思是其他諸神也在送別之列,在正月初一接回眾神之前,人間進入無神無鬼的自主時間,同時也是新舊交接的空檔期,百無禁忌,便于進行驅陳迎新的各種儀式與忙年準備。

  忙年

  小年過后就是緊湊而歡快的忙年。山東有許多版本的忙年歌謠,可謂忙年日程表,雖每天安排各有不同,但在“二十四掃塵”上則比較一致。首先,二十四開始掃塵,是從空間開始的除舊迎新的過渡儀式,塵土的“塵”與陳舊的“陳”諧音,掃塵就是“除陳布新”,把一切陳舊的窮運、晦氣掃出門。

  接下來,人們進入年節食物的準備階段。各地安排多有不同,擇其一種展示。“二十五,磨豆腐”,豆腐諧音“兜福,都有福”。“二十六,把面發”,山東不少地區從二十六開始發面做大饅頭、花餑餑。西晉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提到,“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于時宴享,則曼(饅)頭宜設。”新春時節,正是陰陽交替、從寒冷到溫暖的過渡時段,饅頭這種面食正相適宜。束皙的《餅賦》是“饅頭”一詞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不過,有學者指出,西晉時期的饅頭是有餡兒的,現在常見的實心饅頭明清后逐漸成為北方的主食。至于臨沂、棗莊等魯南地區則以煎餅為主食,年前要備好,當地人稱“辦年煎餅”。此外,年糕、棗糕也是山東特別美味的面食,同時還寄托著老百姓“年年更高”的美好寓意。

  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年除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是舉行辭舊迎新儀式的集中過渡時段。

  貼春聯、門神。逐陳迎新先從大門開始,擦拭過后,貼上紅色春聯,將紅色從外及里貫穿,在家院各處貼小春聯,如櫥柜上貼“黃金萬兩”,牲畜欄貼“六畜興旺”,在青島膠南地區,有的人家直接在豬圈貼專屬的“大耳元帥”。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在家具、儲糧的囤或甕、瓶罐上貼“酉”(小紅方紙上寫草體的“酉”字),寓意家里富有。此外,魯南地區貼在門楣上的五色紙門箋也很有特色。除了春聯,有的人家還會貼門神像,盼望門神擋住外邊的邪魔惡獸。最早的門神是桃木刻成的偶人,先秦時期已經出現,漢代逐漸定型為圖像,兩位門神分別是神荼、郁壘。唐代以后,門神隊伍又增加秦瓊、尉遲敬德等,均賦威震鬼邪的英名。

  請祖先一起過年。在山東,老百姓特別強調尊宗敬祖、不忘祖先,年三十的上午、下午或傍晚,要隆重請祖先回家一起過年,體現出“崇倫理、尊傳統、尚禮儀”的儒家文化色彩。通過敬拜祖先,不僅增強了家族凝聚力,而且深厚地教化了子孫后代,正如《論語·學而》中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教育子孫不忘祖先恩德,記住他們的教誨,走正道,好好做人。在山東,請祖先的儀式有戶外、室內兩種:戶外的是家族男丁帶好各色供品、鞭炮、香、紙,到先人墳前祭奠,鳴放鞭炮,請祖先回家過年;在室內主要有請家堂(也叫請家堂軸子、請祖影)、請牌位、請家堂折子(類似古代奏折的薄紙本)三種形式,軸子、牌位、折子上寫著祖先名諱,或掛在堂屋的正北墻上,或擺在供桌的北面。供桌上則有豬頭、魚、雞以及蔬菜等有吉祥寓意的供品。請祖先回家后,有的地區還要在門口放一根“攔門棍”,擋住外邊的鬼怪邪祟以順利度年。

  歲火與燈。民間一直流傳“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的俗諺。三十的燈火不僅能驅走黑暗及黑暗所代表的未知威脅,同時也象征熱火朝天的生命力和幸福度。歲火,在山東稱為明燎、燎火、烤歲、庭燎、照(天)廳、天燈等,具體習俗不盡相同。曲阜是在中庭所豎的竹竿上掛燈籠,德州是在院中點燃一捆谷草根據谷草所倒的方向,預測谷物豐收的方向,聊城臨清則是在大門外、村外燒蒿草。與火相伴的還有聲音、顏色的求吉,膠東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豆秸,因為芝麻稈燃燒時的響聲,好像一連串發財的“發、發、發”聲,并有“大年五更燒芝麻秸,兒孫節節高”的說法。豆秸不僅有聲響,而且因為是黃色的,被青島地區老百姓寓意為黃金滿滿,并有“大年五更燒豆秸,兒孫當秀才”的說法。

  團圓守歲。關上門,一家人團坐,吃年夜飯、守歲,盼望在家人的共同守護中安穩度過年關。有些地方守歲到第二天天亮,有些地方是守到零點鐘聲響起。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周處《風土記》有載:“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

  正月初一迎新

  子時,新舊相交,一到零點就進入新的一年,從臘月三十成功過渡到正月初一,人們開始舉行各種迎新儀式。

  放爆竹。南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提到,“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意在驅舊邪、迎新吉。南朝時期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上烤,竹子受熱膨脹后,發出自然的爆裂聲。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爆竹中的硝石、硫磺等具有殺菌驅邪的作用。明清時期火藥爆竹廣泛流行開來。

  吃餃子。餃子有“更歲交子”的含義,交子是相交于子時,子時是舊歲、新年的過渡時刻,吃餃子是慶祝過渡成功。包餃子時,人們會在餡兒里加入硬幣、花生、棗等,增加餃子的美好寓意,如吃到硬幣寓意發財,吃到棗寓意早生貴子,吃到糖就是生活甜蜜等。山東不少地區初一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

  拜年。吃完餃子,有些地方在凌晨開始拜年,有些則是在天亮后,慶祝親人、鄉親父老安全通過年關,慶賀進入新年的新生命中。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了井然、欣然的拜年風俗,“各上椒酒于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謁賀君、師、故將、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在山東,老百姓拜年很有講究與層次,如聊城、菏澤等地區,先是拜自家長輩,再拜家族內的各位長輩,稱為“合族拜年”,然后家族的長輩率領家族子孫再給其他姓氏的家族拜年,稱為“拜莊鄉年”,最后是村長指揮全村人在村中十字路口互拜,稱為“拜團結年”。拜年的景象可謂其樂融融、和諧向上。

  送年

  山東各地從正月初二開始,陸續進入送年環節。送年時要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嶗山縣志》記載,“初二走姑家、姨家拜年,傍晚吃餃子,供祖先,焚燒天地牌位,撤去谷草及攔門棍,謂之‘送年’,即可以掃地,準許潑水。”送年之后,老百姓開始走親戚。

  十五的燈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習俗多集中在夜間的燈。山東主要有面燈、蘿卜燈和彩燈三類。面燈多用豆面、玉米面捏制,分別捏成十二月燈、屬相燈等。十二月燈對應每一月,捏成12個,根據每月月數在面燈上捏對應的“鼻兒”數,“鼻兒”是先用剪子在燈面上緣剪兩下,剪出中間的一塊小條面,把面兩邊對捏出一個小尖。月燈在擺供之后,放入鍋中蒸,蒸好根據燈窩中的水汽數量,推測該月雨水情況。煙臺萊陽、威海乳山等地有一種特別的面燈——“看場佬”燈,是一位嘴里有煙斗、看場的老人(一說是猴)形象,晚上點亮送到自家打谷場,根據燃燒情況,預測當年收成。老百姓認為元宵節的燈光能夠驅邪驅蟲,因此端著燈在自家屋內各處照遍,有些地方則有到祖塋送燈的習俗。

  蘿卜燈制作省下揉、蒸環節,更加簡捷,如沂蒙、滕州地區,就是把蘿卜洗凈、切段、挖窩、插燈芯、注油、點亮,在供桌上點燃祭祀后,分放到大門、窗臺、鍋臺、井、磨,甚至是更遠的路邊、河邊。德州的盒子燈(彩燈)很有特色,高懸在桿頂,從下點燃,層層迭出,燈中套燈、最多可達15層,內容多為民間傳說、故事,可謂精彩紛呈。

  “十五的燈”是和“三十的火”相呼應的,分別對應的是舊年最后一夜、新年第一夜和第一個月圓夜,體現了傳統社會對以月亮顯現周期為基礎的陰歷時間的重視與依賴,以及以月亮標識而形成的深厚的時間段落感。正月十五之后,年就過完了。

  傳統年俗的新活力

  傳統年俗在現代依然具有長盛不衰的新活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現代人一以貫之的需要。即便進入現代,人們依然需要春節習俗所提供的身份感,也就是你是誰家的誰、哪個民族的誰。此外,還有溫暖的歸家感,體會幾千年文化傳承至今的歷史感,個人在歷史、家族中的尊嚴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狂歡感、參與感,以及中華民族、天下一家的認同感。

  生命更新的儀式表達。個體生命的成長與延續需要階段性的周期性計時,作為生命更新的標記。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身心疲憊,特別渴望“滿血復活”,而春節作為中華民族集體投身的最大節日,帶動個體成員隨著民族整體的洪流,進入生命的更新中。

  與時俱進的新生活、新民俗。中國的春節習俗不是一味泥古不化,而是在傳統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民俗,如老百姓為適應現代家居環境,開始購買蝴蝶蘭、水仙等年宵花作為春節期間的裝飾,以花飾年,不僅滿室盈香,美觀高雅,而且還喜慶吉祥。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春節的年味和傳承,需要每一位華夏兒女的身體實踐。

  (作者系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