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王學典:文明再造與“文藝復興”
  • 來源:《泰山學刊》
  • 作者:
  • 2025年02月23日
  • 審核:
  • 瀏覽(304)
  • 收藏
瀏覽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全局性變革。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了“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的恢宏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無疑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這是一個徐徐展開的文明再造進程,其意義將不亞于作為西方現代化起點的“文藝復興”。這一文明再造進程,從實質上說可謂是中國版的“文藝復興”。

一、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必須經由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所有后發現代化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更是中國這個古老且延續至今的超大規模的國家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經過近兩個世紀在黑暗中的摸索,現在我們終于認識到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 ;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世界歷史發展的眾多事實告訴我們,每一個民族想要獲得新的發展,就必須從“軸心期”所奠定的文化傳統、文化基因中尋求和確認自身的獨特性和方向感。因為“軸心期”奠定了此后整個人類社會賴以運行的基本價值準則,無論人類社會未來走多遠,“軸心期”所提供的價值準則都不會過時。每個文明毫無疑問都應該完成現代化,但這個現代化都不能以拋棄基本的價值準則為代價,所謂傳統就是這些價值準則的延續歷程。按照馬克斯·韋伯的定義,現代化的本質是理性化。而這個理性是工具理性,現代化就是工具理性的充分展開,這個工具理性時刻想掙脫價值理性的約束。而所謂“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就是堅持維系人類數千年生存的價值準則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已經闡發得十分透徹了。所以,每個民族都應該通過對自己傳統的回顧,找到能適合自己延續自身的現代化發展道路。近代以來直至當前的中西之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而不僅是國力的競爭 ;本質上是文明發展道路多元還是一元的問題,而不是文明是否應該現代化的問題。每個民族都應該而且必須現代化,這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浩浩蕩蕩的歷史大勢。但是,傳統文化的衰落、消失,絕不是現代化的勝利,而只能是現代化的失敗。創造展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必須經由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但傳統文化的復興絕不是守舊復古,固步自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其落腳點是更加強調“現代”,更加強調創新,強調創造屬于我們自己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強調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屬性。所謂創造新文化,就是要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二、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主要內涵是儒家思想的社會科學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是儒家思想,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主要內涵也就是儒家思想的現代化。那么,傳統文化如何現代化?儒家思想如何現代化?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工業生產包括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比較好理解,它實質上就是機械化自動化乃至智能化,往極端的方向去說,就是生產過程的“無人化”。而文化的現代化如何理解、如何界定、如何把握,當然也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而不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

我的結論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質上就是現代社會科學化,傳統文化或者儒學要想發揮當代價值,要為當代所用,就必須經過現代社會科學的冶煉和處理,融入到現代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中去。因為治理一個現代國家必須依賴現代社會科學所提供的知識,無法再直接依賴傳統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理念。儒家思想如何社會科學化?儒家思想不僅是一套倫理學說、一套道德哲學,更是中國原生的、典范完備的社會發展理論。儒家思想一半是倫理,一半是政治 ;一半在私人領域,一半在公共領域。儒家一直被倫理化、道德化,但實際上,小康大同天下為公、治國安民平天下才是它的核心,道德是它的準備,倫理是它的基礎。

在私人領域,儒學可以不需要社會科學化,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不需要社會科學化 ;在公共領域,在治國平天下的層面上,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上,儒學則必須社會科學化,必須與時俱進。

把儒學社會科學化,實際上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學術與現實多維交織的過程,是東方與西方的思想觀念交流與碰撞的過程,是儒學與社會科學在共同直面并為中國現實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時互相成就的過程。

三、新時代“文藝復興”的內涵是鍛造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式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儒家思想的現代化,如同上面所說,是一種現代社會科學化,那么儒學的復興、傳統的復興、中華文化的復興如同西方的文藝復興一樣,它表面上是走向古代,但本質上卻是要創造一種面向當下與未來的、與西方自由主義的哲學社會科學范式不同的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式。

今天中國的“文藝復興”,不是要回復到儒學當中去,而是要催生出一個促進中國現代化,并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相匹配,能夠解釋中國經驗,向世界說明中國發展奇跡的現代社會科學。我們所要追求的是一種中國本土的,能夠呈現中國經驗,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國特點、反映中國經驗、反映中國道路、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這樣一種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式、一套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在一定意義上,知識體系是一種文明的最高表達。當前中國面臨著一種局面 :一方面是改革的實踐和文明的復興,另一方面是能夠解釋改革實踐的知識體系的短缺。最根本的癥結在于,中國自近代以來一直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是在用西方的知識體系來解釋中國問題。這一狀況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始得到徹底的改觀。此前“以西方化為綱”的哲學社會科學,正在向“以本土化為綱”的哲學社會科學轉變。這一場新的學術大轉型的實質,就是擺脫對西方化的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的亦步亦趨,而要以中國自身為主體、為本位、為中心,著手建構我們自己能夠自主的知識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說,“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就是“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我們必須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經驗和知識結晶進行現代化的處理和冶煉。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對從世界其他文明傳播和移植來的思想體系和社會科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進行本土化的融會與貫通。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和外來文化的本土化,將成為再造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鳥之雙翼、車之雙輪。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