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重要典籍——《論語》的國際化傳播,不僅涉及經典文本的翻譯與傳播,更關系到中華文化符號體系的重釋與再創造。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如何有效地將《論語》這一經典通過多模態翻譯實現現代化表達與跨文化適配,成為學術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文本層面的意義重釋
以儒家倫理的核心概念“仁”為例,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具有豐富而復雜的內涵。在傳統翻譯中,常用“benevolence”或“humanity”來對應“仁”,但這種單一詞匯的翻譯難以涵蓋“仁”在儒家哲學中的多重意義。多模態翻譯通過結合注釋、案例、圖文等多種方式,為“仁”提供了多角度的文化解釋。在某些多模態翻譯版本中,不僅將“仁”譯為“benevolence”,還通過具體的情景,如孔子與弟子對話的畫面,展示“仁”在關愛他人、尊重他人、推己及人等實際行為中的體現。這種多維度的解釋,增強了國際讀者對“仁”這一概念的理解。
此外,文本翻譯中的意義重釋還體現在句法和表達的簡化與現代化上。傳統的《論語》英譯本多保留了古漢語的精練風格,但這種表達方式對于不熟悉儒家文化的國際受眾而言便難以理解。多模態翻譯通過補充背景信息或以對話形式再現原文語境,降低了文化隔閡,提升了閱讀體驗。在對經典語言的現代化詮釋上,多模態翻譯通過運用當代語言表達方式,結合現代社會情境,將《論語》中的思想理念重新演繹,使之更具時代感和現實關聯性。例如,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翻譯為“Always eager to learn and tireless in teaching others”,不僅傳達了原文的基本意思,還突出了學習和教學的持續性與積極性,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此外,多模態翻譯還通過引入現代案例和實際應用,增強經典內容的實用性和指導性,使讀者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應用和理解儒家思想。
視覺層面的敘事表達
傳統文本的傳播受限于文字的表達形式,無法充分傳遞《論語》所承載的東方思想。而視覺媒介的引入,不僅豐富了傳播形式,還增強了傳播的趣味性和直觀性。例如,在《論語》改編的漫畫或插畫版本中,孔子與弟子的形象通過表情、動作和場景設計得以生動再現。這種視覺化的表達形式突破了語言的限制,使得國際受眾能夠通過直觀的畫面感知經典內容,增強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認同。
以某些漫畫版本為例,通過場景化的敘事再現《論語》中的核心篇章,如“學而篇”的學習場景或“為政篇”的治國理念。這些畫面通過人物動態、細節刻畫和色彩搭配,將儒家思想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降低了文化陌生感。例如,在描繪“學而篇”時,漫畫通過孔子與弟子們討論學問的場景,生動展示了學習的氛圍和教學的細節,使讀者不僅能理解“學而”之意,還能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與交流。這種視覺化表達極大地提升了《論語》的傳播力與感染力,尤其在吸引年輕讀者方面效果顯著。
此外,視覺敘事還體現在對傳統美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中。部分《論語》插畫版本采用中國傳統水墨畫風,將黑白對比與留白藝術用于傳遞儒家思想的哲學意境。這種視覺風格不僅展現了中華美學的獨特魅力,也為國際傳播中的文化認同奠定了基礎。同時,創新性的視覺元素,如現代設計風格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經典內容更具時代感和現代感。例如,利用數字繪圖技術,將傳統水墨與現代色彩結合,既保留了經典的韻味,又融入了當代審美,提升了視覺表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進一步來看,視覺層面的敘事表達不僅是對經典內容的直觀呈現,更是對其深層文化內涵的視覺詮釋。通過符號化的圖像設計,將《論語》中的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符號,使得復雜的哲學思想變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如將“禮”設計成傳統禮儀場景中的具體動作,直觀地傳遞出“禮”的社會規范和倫理意義。這種符號化的視覺表達,不僅增強了《論語》的文化傳播效果,也促進了跨文化理解與交流。
符號層面的跨文化適配
在多模態翻譯中,《論語》的傳播不僅是文本與圖像的協作,更是文化符號的重釋與再創造過程。文化符號作為承載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其跨文化適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以“禮”為例,這一文化符號不僅具有倫理規范的含義,還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社會秩序觀念。在跨文化傳播中,“禮”作為符號的復雜性與專屬性容易造成理解障礙。多模態翻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對“禮”進行直觀解釋。例如,在某些多模態傳播作品中,通過場景化的祭祀畫面或禮儀活動的再現,生動展示了“禮”的具體實踐與文化意義,幫助國際受眾更好地理解其內涵。
同樣,“君子”這一符號也通過多模態翻譯得以適配與再創造。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君子”的形象需要從哲學抽象走向可感知的具象化表達。通過具體的服飾設計和行為舉止,彰顯“君子”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操守,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君子”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標準。
符號的重釋不僅限于傳統概念的視覺化呈現,還體現在傳播語境的調整與創新中。部分多模態翻譯作品結合現代生活場景,將傳統符號的內涵延展至當代社會語境中,如通過具體的家庭關系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圖像敘事體現“仁”與“禮”的現代意義。這種符號的創新表達拓展了《論語》在國際傳播中的適用范圍,使其更具時代感與現實關聯性。
此外,符號層面的跨文化適配還需要考慮目標文化的接受心理和文化背景。在符號重釋過程中,應注重目標受眾的文化習慣和價值觀,通過多模態協作提供更加直觀的文化解釋,提升傳播的文化親和力和理解力。例如,在面向西方讀者的多模態翻譯版本中,可以結合西方的文化符號和表達方式,將中華文化符號融入全球化語境中,使其更易被西方受眾接受和理解。同時,通過對比分析和文化對話,促進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包容,推動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
對傳統典籍國際傳播的啟示
多模態翻譯在《論語》的國際傳播中,展示了語言、視覺與文化符號協作的獨特優勢,為傳統典籍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實踐經驗。這種翻譯模式不僅提升了經典文獻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還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和跨文化交流開辟了新的路徑。
首先,多模態翻譯有助于豐富傳播符號體系。典籍的傳播應突破單一的文本模式,充分結合圖像、聲音、動畫等多模態符號,提升傳播的直觀性與趣味性。短視頻、交互式數字平臺等新興媒介形式的運用,為經典內容的現代化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些新興媒介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還能夠通過互動性和多樣性的傳播方式,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使經典內容更具生命力與傳播力。
其次,文化符號的跨文化適配是國際傳播的關鍵。在符號重釋過程中,應注重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與接受心理,通過多模態協作提供更加直觀的文化解釋,提升傳播的文化親和力和理解力。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引入西方文化中的相似符號或概念,進行對比和解釋,幫助受眾在熟悉的文化框架內理解和接受中華文化符號。此外,通過舉辦跨文化交流活動,如文化講座、工作坊和展覽,促進中西文化的互動交流,增強文化符號的跨文化適配能力。
最后,應注重平衡趣味性與深度傳播的關系。盡管多模態翻譯的趣味性手段增強了傳播效果,但也可能導致文化內容的內涵流失。在傳播實踐中,應通過學術研究與大眾傳播的結合,確保經典內容既具有吸引力,又不失文化深度,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可持續的內容支持。同時,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傳播策略,如線上線下結合、多語言版本等,擴大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促進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認同和接受。
在新時代國際傳播格局下,《論語》的多模態翻譯實踐,為中華文化的重釋與再創造提供了重要案例。通過文本、視覺與文化符號的協同翻譯,《論語》不僅實現了經典內容的現代化表達,更為中華典籍在國際傳播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進步,多模態翻譯將為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多模態翻譯在其他傳統典籍的國際化傳播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ㄗ髡呦的先A大學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翻學院翻譯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