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薪火相傳、繁榮發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華民族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文明和最久遠的讀書傳統。
如今,隨著“深度思考”的人工智能技術滲透進我們的日常,書籍在不少人的生活中似乎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也不再是獲取信息的主要工具。
今天是第30個“世界讀書日”。步入AI時代,我們還有必要堅持閱讀嗎?我們又該如何去閱讀?
第三十二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山東展區人流如織 圖源|新華社
一
從龜甲、竹簡、紙張到電子書、有聲書……從古到今,人類的閱讀載體、閱讀方式雖在更迭,但人們對閱讀的熱愛、對精神世界的守望始終沒變。
穿越時空,與古人相邀作伴。秦漢以來,山東經師輩出,文風卓盛。北宋時期,蘇軾、蘇轍兩兄弟稱“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元明以前,人物之美、文章之富,讀無止境。明清兩代,默默耕讀者代不乏人。
當王羲之感慨“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看見1672年前的農歷三月初三,蘭亭溪邊文人雅士的“一觴一詠”;當蘇東坡欣慰“懷民亦未寢”,我們看見942年前的農歷十月十二日,一對好友“欣然起行”的月夜;當曹雪芹寫出“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們看見“懷金悼玉”的紅樓一夢里,“萬艷同悲”的那份綺麗與哀傷。
閱讀釋惑,為內心覓得一份寧靜。文字是厚重的,也是細膩的,從閱讀中,我們能夠找到前人面對種種困惑的成功解法。
假如你惑于人為什么要立定志向,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告訴我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假如你抱怨人生不如意,不妨讀讀《送東陽馬生序》,會發現明初大儒宋濂也曾是一個“小鎮做題家”;假如你不解如何隨遇而安,那就看看梁實秋吧,明明是風雨尚不能遮蔽的陋室,卻偏稱“雅舍”,這是怎樣的一種自適與豁達。
閱歷累積,一條抵達彼岸的捷徑。閱讀是無捷徑可走的,但是對于獲得間接經驗而言,卻往往是一條快速且正確的捷徑。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通過閱讀積累閱歷的過程。閱讀的時候或許我們不解其意,但是經歷過跌宕起伏、品嘗過酸甜苦辣之后,終會頓悟當時字里行間的個中滋味。比如,讀《滕王閣序》的時候,我們或許只想到難懂難背,但是當有一天面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你就不只會說“好美呀”。
還如,通過讀《論語》,我們能夠學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理念,常懷一顆“仁”心;讀《吶喊》《彷徨》,我們能夠感受到救贖靈魂的力量,保持奮斗姿態昂揚向上……
閱讀或許不是一件即時反饋的事,但那些讀過的文字、書中的風景,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豐盈我們人生的厚度。
二
有人說,閱讀的內容越來越多樣,閱讀的方式越來越豐富,但是閱讀卻變得困難了。
經驗告訴我們,閱讀不僅是文字的輸入,更是思維能力的鍛煉、審美情趣的培養、情感共鳴的激發以及精神層面的愉悅。
例如,AI雖然可以“寫出”一篇流暢的文章,可以“摘要”故事的矛盾沖突,但它卻無法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與思想,無法幫助人們像傳統閱讀一樣,體驗生活起伏、參悟人生真諦。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豪情難以被機器復制粘貼,蘇軾“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遼闊境界也無法被算法運行解碼。
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不僅要堅持閱讀,更需要沉下心來慢慢閱讀、細細品讀。這些文字和其中浸潤著人生體驗的思考,為人們在信息洪流中擎起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
前不久,一篇初三作文《舊軌還鄉》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有網友評價“句句不提鄉愁,句句都是鄉愁”。每逢讀到觸動我們的文字,我們不能只看到令人嘆服的“顯功”,更要看到日復一日堅持閱讀的“潛功”。要讓更多人在閱讀中“潛下去”,營造熱愛閱讀的氛圍很重要。
在這方面,“書香山東”很有“一套”。例如,每年在“世界讀書日”“齊魯書香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山東各地都會舉辦各類讀書節、讀書會等閱讀推廣活動,培育選樹全民閱讀先進典型,全媒策劃品牌讀書節目、欄目,優化打造特色閱讀品牌。
此外,連續多年在濟南舉辦的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推動《寫給青少年的法治課》《大齊·會盟天下》《金色日出》等一批魯版好書走進大眾視野;山東打通全省圖書館總分館、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城市書房、新華書店不同閱讀設施之間的技術壁壘,實現閱讀設施互聯互通、圖書通借通還,最大限度方便群眾閱讀;舉辦一系列家門口的文化盛宴,通過逛書展、享購書折扣、看新書發布、聽名家講座等方式,讓閱讀融入千家萬戶。
實踐證明,接地氣的閱讀推廣活動、有影響的全民閱讀品牌,能夠吸引群眾積極響應、廣泛參與,引導廣大群眾發現閱讀美好,養成閱讀習慣。
圖源|好客山東
三
一個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他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并為自己創建了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做終身學習者,從閱讀開始,最簡單的一個方式,就是任何學習都從閱讀開始。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研究表明,一個人最遲在15歲前,如果養不成閱讀的習慣和對書的感情,那么他今后很可能與閱讀的好處“無緣”??梢?,閱讀也要從“娃娃”抓起,構建家庭終身學習生態。
有的人并非天生就喜歡讀書,后天的習慣養成至關重要。韓愈之子韓昶不愛讀書,韓愈寫下“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的詩句勸導;蘇洵面對淘氣的蘇軾兄弟,通過“藏書”的妙招,引導二子對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千古佳話。孩子在還不知曉閱讀力量的年紀,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要做到也不難,可以少玩手機,多一些親子閱讀、啟發思考的高質量陪伴,就不難讓家庭這個“第一課堂”滿溢書香。
圖源|大眾新聞
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不少網友感嘆,“沒有一篇語文課文是白學的”,這種親身體會恰恰說明,閱讀不是一件可以即時反饋的事情,而是如同一顆埋在我們心靈深處的種子,什么時候破土而出、開花結果,需要恰當的“栽植”方法。
中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將他的讀書經驗,概括為“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通過有挑選、有層次、有取舍的閱讀,可以事半功倍。但總的說來,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能“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不僅要持之以恒,讀罷還要思考如何為我所用,才能讓閱讀的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美人間四月天,賭書消得潑茶香。愿我們都能在草長鶯飛、落英繽紛的時節,在閱讀中追尋最美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