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樂哲 董耀民:重思關系構成的“成人”的主體性
摘 要 :在古希臘本體論思維中,鑒于每個人的自足性已然得到其形式因和目的因(eidos and telos)的保障,那么對其作為“人”(human “being”)的自我認同來說,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則僅僅是第二序的、偶然的、伴生的。這種范疇思維意味著,你要么...
-
郭萍:儒法邦交思想及其時代性省察 —— 基于春秋齊魯會盟的分析
摘要:儒法思想對于傳統中國內政外交的主導性影響,早在春秋諸侯的會盟邦交中就有突出的體現。會盟邦交以盟誓于神為保障,而疏于確立制度機制,因而“屢盟”不鮮。這正與儒法主導的傳統邦交策略直接相關。通過齊魯會盟的實例可知,奉行儒家思想的魯國以施恩為...
-
王齊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質與為學進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賢認識各有不同。而創立儒學,培養儒生,進而影響中國思想文化和教育發展方向,則肇始于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鬃铀饺宿k學,招生授徒,要求學生儒服委質,服膺儒教,“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
劉 奎 陳曉霞:孟子“三辯”的義理結構及人文意蘊———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考察
摘要:“人禽之辯”“義利之辯”“王霸之辯”構成孟子共同體思想中的三重辯證關系?;?ldquo;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的現實考察,其理論價值在于:“人禽之辯”構筑了人性根基,“義利之辯”確...
-
孫正聿:哲學的追求
作為一個學科或專業的“哲學”,與其他的學科或專業是“大不相同”的。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哲學以外的其他學科,都是使人成為“某種人”,而哲學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用我的導師高清海先生的話說,哲學與科學的根本區...
-
王學典:統一性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
-
詹世友:孟子道德學說的美德倫理特征及其現代省思
摘 要: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純粹內向證求之路,從人的內心親證善端,并以推擴內在善端的方式來涵養美德,而不是把規范作為前提,充分體現了以行為主體的道德品質作為思考重心的美德倫理學特征。孟子的美德倫理思想是成體系的,并且其理論內部是自洽的,對我們當代美德...
-
王杰: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脈絡
中國傳統哲學歷經七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乾嘉樸學,每個發展階段各有自己不同的鮮明的思想特征。先秦子學。先秦時期,思想界異常活躍,各種思想學說、學術流派紛紛登場,涌現出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
-
易冬冬:儒家禮樂的新開展——賀麟的禮樂觀
摘 要:傳統禮樂文明在近現代呈現為解體與重構的雙重變奏。就對禮樂的現代性詮釋而言,賀麟集民國學人之大成,強調禮的宗教性、道德性與藝術性的合一:一方面主張吸收耶教的精神以充實禮教的宗教性,這是對孔教派將禮宗教化的繼承與超越;另一方面將康德在知識論中的先...
-
李承貴:儒家“全自生”觀念及其意蘊
摘 要:儒家認為,大凡生命所以成為生命,是因為生命物具有了成為生命的“所以然”,當這種“所以然”經由長期醞釀至成熟為生命時,生命宣告誕生。由于生命所以為生命乃其“所以然”的矛盾分化與互動使然,所以是“自生”,即“...
-
王楷:禮及身而修 :荀子的禮的個體修養之維
摘要:通常的荀子禮學研究往往取徑于宏觀的政治哲學的視角,關注的是荀子的禮作為社會治理的典章制度的功能和價值。作為一種道德哲學本位的研究,也可取徑于一種微觀的行為者個體的視角,著重于對荀子的禮的個體修養維度的探討?;谌寮覀惱砉餐w的社會觀,即使在作為典章...
-
梁濤:教導君主如同學外語,重要的是環境
一正當孟子在齊國得不到發展機會時,他聽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宋偃王要推行王政了?!睹献?middot;滕文公下》記萬章問:“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慷慨陳詞,舉商湯、武王為例,聲稱“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
-
林安梧、楊海文等談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儒家方案”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局部動蕩頻繁、全球發展失衡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交往不公平程度加深等問題愈發凸顯。應對全球性挑戰日益復雜而艱難。儒家可以為全球性挑戰的應對提供何種思想資源?9月26日在曲阜舉辦的尼山世界儒學高峰論壇試圖尋找這一問...
-
楊國榮:走向人性化的存在
摘要: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人性既在潛在意義上以可能為其存在品格,也表現為應然意義上的人應當追求的理想形態和應當承認的存在形態;后一意義上的人性,首先以肯定人是目的并相應地具有內在價值為內容。與人性的以上二重涵義相應,人性化演進趨向一方面展開為一個...
-
大咖云集 共話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
-
陳曉霞:樹立新時代的家庭觀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樹立新時代的家庭觀”。中華民族素有重家庭、講家教、守家風的優良傳統,在歷史長河中形成并發展的家風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把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
-
楊澤波:“性惡心善說”獻疑——對荀子研究中一種新觀點的檢討
摘 要 :“性惡心善說”是近年來針對荀子人性理論提出的一種新的詮釋。這種詮釋于“性惡”和“心善”兩端似都有可商榷之處。以物質欲望本身的特點為惡,還是以物質欲望無限度發展的結果為惡,這是“性惡”需要討論的問題;缺乏...
-
王楷:論荀子道德主體性的生成和活動
摘 要:荀子的人性觀念中蘊含著一種實然與應然二分的存在論架構,而“成人”的意義就在于主體通過教化從實然狀態轉化到應然狀態。荀子的性惡只是現象的惡,而非實體的惡。主體克服人性中惡的自然傾向,乃是克服自我中的他者。這一主體的自我克服、自我超越是...
-
孔子的文明觀
歷史上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文明繁盛、轉型的時代,這意味著孔子自始即面對諸種文明形態,既有縱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橫向的邦國文明??鬃拥奈拿饔^即體現在如何看待和判定這些文明形態?! ∥拿鲹p益觀 對于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形態,孔子秉持一種“損益&rdqu...
-
王學典:世界儒學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國大陸回歸
“近十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國家推動下進入主流文化,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正在成為世界儒學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舉行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曲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十周年座談會上,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儒...
-
鄭田宏 王濱:孔子德育思想的辯證邏輯及其啟示
摘 要:孔子基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德行優先原則的德育思想,影響了中國漫長的德育歷史。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孔子的德育思想針對個人的稟賦習性、生活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形成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為主要表征的內容與形式、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的三個統...
-
楊國榮:工夫的哲學意義及其限度——兼議《儒家功夫哲學論》
摘要:作為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工夫至少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是知和行的關系;無論是致知過程,還是德性踐履,都關乎工夫。其二,工夫又與本體相關,這一關聯中的工夫主要指踐行活動或人對世界的廣義作用。工夫的實質在于“做”或“做事”,本體則表...
-
梁濤 崔進:春秋時期的禮治與法治——兼論春秋非禮壞樂崩而是以禮為中心的時代
摘要:春秋時期并非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而是以禮為中心的時代。春秋禮治是在王室衰微、夷狄滑夏的情況下,齊桓、晉文等春秋霸主對政治、文化秩序的重建,禮主要表現為諸侯間的會盟、朝聘。一方面,要求小國服從大國,根據其命令提供義務;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國愛護小國...
-
茍東鋒 :從“尊賢”到“知賢”——論子思的“合外內之道”
摘 要:魯穆公時代,一些心系魯國之士在比較齊魯兩國發展道路及政治現狀的基礎上充分注意到了“尊賢”的重要性,進而導向兩種學說:墨子貫徹了徹底“尊賢”的原則,明確打出“尚賢”的旗幟,由此發展出一套功利之學;子思則逼問“尊...
-
丁四新:主體性的彰顯——中國哲學史的新書寫 孟子研究院 2023-09-12 10:44
摘 要:彰顯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并回歸對中國哲學的主體性敘述,是郭齊勇先生一生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學術工作之一。他認為,建構中國哲學之主體性應當包括三個方法論要點,即理解的歷史性與詮釋的相應性,學科的主體性與中西哲學的對話性,以及內在性的批評與思想的訓練...
-
趙法生:孔子“晚而喜易”與其晚年思想的變化
孔子與《易經》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司馬遷提出孔子“晚而喜易”后,孔子作《易傳》之說流行了近千年,“先儒更無異論”(孔穎達《周易正義序》)。然而,歐陽修《易童子問》的出現,表明傳統的說法開始受到質疑;在近代疑古思潮中,孔子與《周...
-
彭林:寓教于禮——中華禮儀的核心意蘊
西周是歷史上第一個倡導德治的朝代。在周人看來,人的道德成長優先于一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大學》)。國家“非徒政治之樞機,亦道德之樞機”(《殷周制度論》),對官民的教育負有主要責任,...
-
楊寬:“冠禮”中三次加冠弁的意義
三次加冠弁的意義周族的男子在成年時要加冠,是和他們成年“結發”的習俗有關的。當時男孩的頭發,或者兩邊分梳,長齊眉毛,叫做“兩髦”(《鄘風·柏舟》);或者把“兩髦”總束起來,狀如兩角,叫做“總角”。到成年時...
-
黃玉順:《情感儒學:中國哲學現代轉化的一個范例——蒙培元哲學思想研究》
蒙培元(1938—2023年),著名學者、哲學史家。1963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隨即師從馮友蘭先生攻讀研究生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蒙培元系統研究了宋明理學的演變脈...
-
樓宇烈:文化自信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
近代以來,對于怎樣看待中西文化,有過許多爭論。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國家船堅炮利、四處擴張,就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懷疑甚至否定,認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處處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學習西方長處,又能將自己的傳統保持下來,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r...
-
黃玉順:《中庸》經典詮釋學思想鉤玄
提要:《中庸》所謂“道問學”乃是經典詮釋學問題。“尊德性”是《中庸》經典詮釋學思想的宗旨,即在經典詮釋中“誠身”。因此,“尊德性而道問學”乃是《中庸》經典詮釋學思想的總綱,即通過“道問學”來實現&ld...
-
吳飛:仁之實與仁之端——《孟子》仁說發微
摘 要:在《孟子》中,有“仁之實,事親是也”和“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兩種說法,都是理解其仁說的重要命題,但這兩種表述卻有相當大的差異,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與區別,是理解《孟子》仁說的一個重要入手點。孟子對仁之實的討論,是在文...
-
丁四新:主體性的追尋——百余年中國哲學研究及其當代面向
摘 要:百余年中國哲學研究經歷了民國時期、1949年至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以來三大階段。民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研究屬于“哲學”的自覺性階段,且主要通過中國哲學史的書寫來完成。1949年至1980年代末屬于中國哲學研究的意識形態化階段,它包括前后兩段,前一段屬...
-
黃玉順:儒家養生心法——以孟子心學為中心
摘 要:從個體生命養護的角度看,孟子的學說可以視為一種養生哲學,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養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養生獲得了終極信仰的意義。就此而論,孟子的“心學”就是一套養生心法。(1)養生就是“養體”,但不僅是肉體...
-
王楷:論儒家王道理想的道德基礎及其現代困境
摘要:基于政治正當性根源于民的政道觀,儒家要求為政者以仁心行仁政。而道德層面的“仁(心)”并不以現實層面的政治分界為限,在必要的時候,亦將尋求超越甚至摧毀現實政治的界限,以改善暴政之下的民眾的人道境遇,是為王道政治的道德基礎。這顯然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