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海濤:孔孟荀的憂樂觀
中國文化是具有終極人文關懷的文化,可以用《周易·賁卦·彖傳》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語來表述。一言以蔽之,中國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為終極目的。憂與樂是人的兩種對立情愫,如何調適使之上遂下達、通貫于人倫日用,推展應用于...
-
蒙培元:儒學現代發展的幾個問題
摘要:儒學的現代發展有三個階段,當前是儒學進入多元文化對話時期,出現了向不同層面發展的趨勢。要闡明儒學的意義,需要深入到先哲的心靈世界,通過體驗的方法,領會其生命意義,從當代的問題意識出發,開展深層對話,以解決儒學與政治、宗教的關系問題。儒學的核...
-
郭齊勇:中國哲學的自信與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本椭袊軐W而言,要實現理論的獨立自主、精神...
-
梁濤:受命于天,政在保民
除了“鄒與魯鬨”章外,記錄孟子在鄒國活動的還有《孟子·告子下》的“禮與食孰重”章與“人皆可以為堯舜”章。在前一章,有一個任國人問孟子弟子屋廬子:“禮儀與食物哪一個重要?”屋廬子回答:“當然是禮儀重...
-
陳赟:“中國”作為“中道之國”——基于儒家仁性論的視角
從世界歷史視域理解何以中國,在當代語境中,無法繞過雅斯貝爾斯所提“軸心時代”(The Axial Age)和沃格林所提“天下時代”(The Ecumenic Age)概念,這兩個概念都涉及人類文明的多元平行進展,尤其是涉及各大文明中的精神突破運動。正是在&l...
-
王志民:屈原的文化高度——與日月同輝
屈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又是思想文化的巨人,他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者、塑造者、導引者,他的偉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氣質,尤其是他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幾千年來,感動、激勵著歷代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的塑造產生了深遠...
-
李存山:孟子思想與宋儒的“內圣”和“外王”
摘 要:唐宋時期的“《孟子》升格運動”,尤其是《孟子》被列入“四書”,具有了“經”的地位,這與宋代理學的興起有著決定性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孟子思想是宋代理學的思想中堅,宋儒的“內圣”和“外王”都與...
-
梁濤:去圣乃得真孔子
摘要:從孔子的生平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來看,孔子倡導仁學,為華夏開辟了一精神傳統,孔門弟子、儒家學者即是從仁這一儒學核心概念出發尊奉孔子為圣人的。從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儒家選擇通過出仕、得君行道來實現政治理想,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從“...
-
葉小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古為今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薄 ≈腥A...
-
梁濤:去圣乃得真孔子?
摘要:從孔子的生平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來看,孔子倡導仁學,為華夏開辟了一精神傳統,孔門弟子、儒家學者即是從仁這一儒學核心概念出發尊奉孔子為圣人的。從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儒家選擇通過出仕、得君行道來實現政治理想,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從“...
-
董春:易象體系的歷史流衍及哲學意蘊
摘要:《周易》以陰陽符號為基礎所建構的易象體系乃是易學哲學的重要內容,是《周易》最具特色的言說和致思方式。這套易象體系發端于《周易》經傳,作《易》者通過對外在世界的觀察,結合陰陽符號及卦爻辭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意義豐富的易象世界。至兩漢之際,人們進一步豐...
-
陳來:“儒商”和“儒與商”
(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儒商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 1、提出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爸袊浆F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作為...
-
翟奎鳳:曾子得孔子一貫之道——楊簡論曾子
摘要:孔門弟子中,楊簡對曾子的論述是最多的。曾子所說“皜皜”“忠恕”“三省吾身”是楊簡常稱述的?!鞍€皜”既是對純粹光明精神境界的形容,也是對道體、本體的形容。當然,在楊簡看來,“心即道”,兩者是一致的...
-
王杰:唐代的“四善”說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傳21個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興盛和開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國學習,成為當時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在開元盛世(公元712年—公元742年),國家人口超過5600萬,長安人口就達100余萬。&ldqu...
-
楊海文:東夷西夷之辨與圣人的中國之志——《孟子》“符節”章考釋
摘要:《孟子·離婁下》“符節”章將舜、文王分別視作東夷、西夷之人,認為這兩位圣人雖然身處的時空差異巨大,但“得志行乎中國”則是相同的。此章包含考據、義理兩個面相:前者側重東西五地與“夷”的歷史地理考據,后者側重先后...
-
返本與開新:基于中國哲學研究的思考
內容提要:20世紀的中國哲學史對西學方法和框架牽強附會的使用,使得有些研究領域在相當程度上偏離了思想的本來面貌,名學研究、宇宙生成論研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黃老道家之所以會被忽視,除了出土文獻大量涌現之前資料欠缺的原因之外,也跟觀念先行導致思想史資料...
-
陳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在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發言
一、西方現代化的文化模式現代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傳統與現代,所謂現代化,簡單地說,就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然而,什么是傳統社會,什么是現代社會,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與社會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是十九世紀末期以來在世界歷史進程中飽受關注的課題。早期現...
-
陳來:中國文明的哲學基礎
中國文明的哲學基礎主要體現為宇宙觀。古典中國文明的哲學宇宙觀是強調連續、動態、關聯、關系、整體的觀點,而不是重視靜止、孤立、實體、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學。從這種有機整體主義出發,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與他者的關系中顯現自...
-
李瑋皓:論王船山《孟子》學的“情”“才”觀
摘要:船山借訓釋《孟子》發揮其“主橫渠、兼朱子、反陸王”的思想。在船山詮釋視域中,“性”“情”“才”是不同的概念,“情”的概念并非朱子所理解的僅為情感之展現;船山為避免陷溺情證性善之理論困難,強調情雖...
-
李存山:劉蕺山喜怒哀樂說與儒家氣論之發展
蕺山晚年提出喜怒哀樂四氣說,不但構成了他中期思想向成熟期思想的轉折點,也標志著儒家思想史上一種“形下即形上”的新氣論的誕生。這種新氣論將程朱理學的性理原則收攝于先天之氣的通復流行,通過重建天道自然與天理當然的聯結而恢復儒家道德實踐的活力,并...
-
朱保鋒: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在中國思想史上,孟子是孔子“道統”和“衣缽”的繼承者,被后人尊稱為“亞圣”。他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形成了以“仁政”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將儒家思想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人文精神的養成。在...
-
王志民:深耕齊魯文化沃土
近日,齊文化“兩創”研討暨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成立35周年座談會在淄博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話文脈傳承,共促文化興盛,攜手推動齊文化綻放新光彩?! ∽鳛辇R文化研究院的創始人,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志民傾注心血...
-
陳來:新儒家之后,儒學何為?
談到儒學作為哲學在當代的歷史使命,不能不從回顧上個世紀儒家哲學在其發展期對歷史使命的認識與承擔說起。由于近代以來中國遇到的挑戰,實際上是整個近代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和文化造成的挑戰,儒家的回應也不能不是對這個宏觀的文化挑戰的回應。上個世紀三十到四十年代...
-
張禮永:師者 道也 —— 孟子師道論之探微
摘要:孟子直接論述教師的文字不多,也未直接提出“師道”的概念,但其言語及行為中實含著師道的精神。面對紛亂的天下,他欲以大道來相救,并自視為道之化身,故而與諸侯相處,既不愿“自鬻”,更不受其征召,而是以師的身份教導他們。對于求學的弟...
-
譚明冉:《孟子》《莊子》中智故、心氣關系比較——以解釋學循環為視角
摘要:如何理解《孟子·離婁下》的性、故、智的關系和《孟子·公孫丑上》的言、心、氣的關系,歷來注疏爭訟紛紜。本文根據解釋學循環的原則,即同時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語、話題和寫作風格,以《莊子》中的思想對以上兩段重新做一詮釋。結果發現,《離婁下...
-
黃玉順:何謂當代儒學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于2022年9月17日參加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當代儒學》編輯部主辦的“儒家思想之現狀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暨《當代儒學》創刊十周年紀念座談會的發言;刊發于《當代儒學》第23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版,第9...
-
曾振宇:孔子仁學被忽略的理論面向
每一位思想家往往都會提出幾個獨創性概念。“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但在孔子仁學研究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言不盡意”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僅僅將孔子之“仁”界定為倫理學意義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rd...
-
唐君毅:述中國歷代孟學之三變,及孟子之興起人之心志以立人之道
孟子初只為孔子后學之一,未嘗與孔子并稱。先秦人唯恒以孔墨并稱。論語乃七十子之后學所記,唯稱顏子、曾子、子游、子夏、子張等。荀子乃以子思孟軻并稱。韓非子謂儒分為八,其中有孟氏之儒。漢儒言其經學之傳,于春秋之公谷與毛詩,皆溯源子夏、于魯詩、韓詩、左傳、禮...
-
陳立勝:儒家思想中的“內”與“外”——“內圣外王”何以成為儒學之道的一個“關鍵詞”?
摘要:“內”“外”分類具有豐富多彩的象征意義。在先秦儒家,“內”不僅是德性生活的策源地,也是天植靈根之域;在《莊子》中,“道德”“天道”“本真”“...
-
路則權:儒家“大一統”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曲阜孔廟碑刻文獻為例
摘要:“大一統”“道統”“人性善”“仁”“孝”等儒家核心理念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曲阜孔廟碑刻文獻可見證“大一統”經儒家“道統&am...
-
李振綱:人倫、歷史與民本——孟子圣人觀的文化意涵
《孟子》一書是一部以問答題形式寫成的儒家經典。它生動而詳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是儒家文化元典之一。全書七篇,篇名是從每篇開頭摘出的兩三個字來命名,并無特別的意義,...
-
楊澤波:儒家生生倫理學何以為“生生”
摘要:儒家生生倫理學以“生生”為核心,理由有三。一是它對道德本體進行了新的詮釋,將時間和空間因素加入其中,打破了道德本體一成不變的傳統觀點,此為“道德本體之生生”。二是它以三分法為基礎,將通常所說的道德本體析分為仁性和智性兩個...
-
張立文: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脈 ——論薛季宣永嘉學派事功之學的建構
內容提要:薛季宣與朱熹同傳承程顥、程頤之學,但由于社會環境、人文語境、價值觀念的差分,二人經互相切磋、自由商榷而產生學術上的分歧,為理學開出新學說、新思維。薛季宣認為孟子應為道統中人,反對把孟子從道統中排除出去,堅持把《孟子》作為“四書&rdquo...
-
韓融:探尋孔顏樂處 熔鑄精神家園
儒家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作為儒家文化奠基之作的《論語》,勾畫了“內圣外王”的君子人格、修身治世的圣人之道。概括地說,其中的“內圣”就是修己,加強自我修養,修身養德,“孔顏之樂”是其具體體現?!墩撜Z&middo...
-
陳來:從“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在“儒墨對話高端論壇”開幕式上的總結發言
剛才聽了四位專家學者的報告,我這里想談談個人的一些感想,算不上是總結。當然,這個感想不是以堅實的研究為基礎,而是因第一位報告者梁濤先生的題目,與最后的一位報告者薛柏成先生的題目,都是講“儒墨互補”的問題,我想就以此來談談自己關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