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孟孝道思想彰顯儒家倫理教化之維
孝道與教化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但是它們在孔孟思想中的地位與表現有所不同??酌显谡摗靶暮蝸怼钡膯栴}時,提出兩種途徑,形成孔孟孝道思想中的兩個原則,即對等性原則與自主性原則,它們從兩個方面為儒家的教化主張提供理論支持。通過考察孔孟的孝...
-
蒙曼: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
江流九派,百川歸海。千百年來,各民族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文明發展增添無盡的生命力。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
-
李宗桂: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
-
曾振宇:從“仁者安仁”到“仁以為己任”,儒家仁學從孔子到曾子的演進
在孔子仁學研究領域,學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矮化”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僅僅將孔子之“仁”界定為倫理學意義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實也是一哲學概念,“仁”具有不可言說性;其二,深受子貢“子...
-
陳來: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多年不間斷的歷史,積淀形成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在百年奮斗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成功推進...
-
黃玉順:儒家養生心法 ——以孟子心學為中心
所謂“養生”,指個人通過調養身心來養護生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統計2021》(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1),中國人2019年的預期壽命77.4歲,健康預期壽命68.5歲。至于孟子的時代,人均壽命只有20歲。[ 林萬孝:《我國歷代人的平均壽命和預期...
-
王朋飛:“荀皮孟骨”與漢代《詩》學淵源——評李華教授《孟子與漢代四家詩》
作為中國儒學史上的關鍵人物,孟子對于儒學的貢獻主要在于繼承、守護并發展了孔子之學。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以承續孔子之道為己任,在“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艱難時刻,挺立起儒家...
-
汪紀戎:家是母親以“文”化“人”的“職業場”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身份證。文化是人類留給自然界的痕跡;文化是動態的,在變化中有張揚、有碰撞、有博弈;文化是需要傳播的。 梁曉聲先生說:“文化就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庇嗲镉晗壬?..
-
王文東:孔子“人道政為大”的精義及其轉化發展 ——以《禮記》的“哀公問政”為中心的分析
摘 要:孔子在“哀公問政”中提出“人道政為大”,大體反映了他在晚年關于如何治國理政的思想表達和經世追求。相關文獻可能出自史官或他人所記,但所記既是孔子之語、反映的既是孔子思想,也應是孔子的著作,形成目前的文本不會晚于春秋末、戰國前...
-
陳曉霞:挖掘梳理優秀的母教文化傳統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離不開母親。母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在數千年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歷史積淀中逐漸孕育形成的母教文化,對中國傳統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家風養成產生了深遠影響,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輩出的大家族,培育了無數崇德向善...
-
干春松:王道理想與儒家世界秩序觀的建構
內容提要:構成現代世界的民族國家體系以國家主權的維護和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為核心價值訴求,這就制約了國家間尋求一種建立在互利或者共利基礎之上的世界的可能性。由于近代以來中國飽受這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的侵害,導致近代以來儒家體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傾...
-
陳曉霞:孟子思想與智慧人生
“孟子智慧歷久彌新,對我國民主政治、經濟民生、科學教育、社會保障以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8月12日下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為2023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儒學)專項研究生進行專題講...
-
趙金剛:動靜生生與“理生氣”
“氣”是朱子哲學當中僅次于“理”的重要范疇,朱子對于氣的屬性、性質等有著很多具體論述。張岱年先生指出,朱子的氣,“是指構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也即是占據一定空間并能運動的客觀存在,是表示物質存在的范疇?!?氣在朱子...
-
李宗桂:關于中國思想文化史方法論的思考
中國思想史(以下略稱思想史)方法論問題十分復雜,涉及到諸多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中國學術傳統與西方學術規范,甚至涉及到史學思維和哲學思維乃至學術門派等方面的問題,不可一概而論。筆者的學術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受業于既從事過思想史研究也從事哲學史研究...
-
王杰: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中華文明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rdqu...
-
唐青州:孔子禮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統觀禮制發展史,經由夏商兩代近千年的醞釀與發展,禮制在西周進至高度發達階段,及至春秋戰國時期,方因過于繁復而漸趨崩壞,《論語》中所記載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禘自既灌而往”等亂象都是失禮的典型表現。透過種種...
-
歷久彌新 綿延不斷——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繁榮發展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幾千年連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深入理解...
-
李宗剛:穿越文化時空阻隔的思想對話——評陳曉霞的“跟著孔子去游學”系列之《游學四孟》
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如何更好地走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處,最大限度地激發優秀文化的活力,為當下的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助力,已經成為目前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問題。正是在此背景下,人們積極探索闡釋中國傳統經典的新路徑,其中,陳曉霞的“跟...
-
王學典: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敝腥A文明為什么會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
-
涂可國:君子講究道德理想
儒家不但把君子確立為中國人應當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圍繞君子自身的道德社會理想做了闡述??鬃诱J為,地位高貴的君子如果對宗親厚道、恭敬,那么民眾就會致力于仁德;如果不遺棄故舊老友,民眾也不會冷漠無情?!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成中英:論孔孟的“本體詮釋”
摘 要:通過對近四十年來中國大陸“中國詮釋學”發展的考察,本文認為“中國詮釋學”要基于對中國經典的本體與經典文字的認知加以發抒和重建。中國詮釋學不能不實際地考察中國重要經典,如儒家的“四書五經”、道法諸家甚至西方經典。...
-
求真唯實 經世致用——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杰訪談
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7月25日上午,中國實學研究會奧森館揭牌儀式暨傳承發展書院文化座談會成功舉辦。來自著名學府以及傳媒出版與傳統文化領域的資深大咖等二十余位專家出席活動并參加研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
王志民:中國優良家風的文化根基
關于母教與儒學的關系或者說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孔子的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二是為什么在鄒魯之地,不僅產生了孔子、孟子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同時還產生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 首先從孔孟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
-
王杰:科學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和傳承的一切文化的總和,體系龐大、內容復雜,既有精華的、優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茖W對待傳統文化就要堅持去粗取精、古為今用的態度。“去粗取精”就是堅持批判繼承、辯證發展的...
-
王曾瑜:孟子在宋代亞圣地位之確立及其影響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偉大思想家孔子的學說一直在中國居於至高無上的尊位。但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最重要的一位儒學大師,長期以來,卻并未得到尊崇。有的儒學者往往將孟子視為戰國時代諸子之一,或以荀孟并稱,甚至對孟子學說提出若干非議。學術大師錢穆早已指出:唐...
-
陳曉霞:孟子思想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優秀思想資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姜思輝)報道:7月23日,第四屆東方文明論壇暨“文明交流互鑒:孟子智慧的當代價值”在北京舉辦,孟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陳曉霞出席論壇,以“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為題作精彩演講,她表示,孟子思想歷久彌新,對我國民主...
-
李暢然:《四書集注》早期的流傳形態與《孟子》升經
一、四書著作分《學》《庸》、《論》《孟》二組的傳統與《孟子》升經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影響深遠。此書版本一般以《學》《庸》《論》《孟》為次,但《四庫全書總目》認為起初次第是《學》《論》《孟》《庸》,后來書坊為了刷印裝訂方便,始將篇幅較小的《中庸章句》提...
-
王杰:孟子的孝道思想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潘書培)報道: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毙⒄?,致天下之致,成天下之成,美天下之美。孝是一種傳統,孝是一種責任,孝者重長輩之意,孝者穩定倫常。孟子繼承了先人的孝道思想,并加以發展,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孝道觀念,幾千年來,對中...
-
梁濤:儒家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支撐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潘書培)報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著眼全球治理難題、增進人類整體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吸收、凝聚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智慧和價值理念。 在7月23日舉辦的東方文明論壇暨&...
-
趙金剛: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潘書培)報道:孟子講“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蛳啾遁?,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天下的事物總有不同,要站在各自的處境、立場,去體貼他者,進而發現“同理”。 在7月23日舉辦的東方文明論壇暨&ld...
-
王志民:從《莊子·天下篇》看“鄒魯之風”
“鄒魯”并稱,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也是關于鄒魯之風形成的最早文獻記載。其記載為: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对姟芬缘乐?,《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
-
蔣國保:化士學為民學,儒學未來發展的新思考
我正式從事現代新儒家研究,始自1986年。這三十多年的研究,大體上分的話,前二十年,主要從事方東美等現代新儒家及其思想的個案研究;之后則主要從事儒學當代發展的泛論研究。后一研究,是從前一研究引發出來的。但它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先是探討現代新儒家之儒學...
-
王志民:鄒魯家風——中國優良家風的文化根基
關于母教與儒學的關系或者說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孔子的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二是為什么在鄒魯之地,不僅產生了孔子、孟子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同時還產生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首先從孔孟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說起。在...
-
陳建洪:如何理解儒“家”的當代復興?
摘要: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家”與家庭關系一直背負著一定的思想史罵名。當代中國學者,比如張祥龍與孫向晨,從不同的角度試圖恢復“家”的名譽,強調“家”與“親親”意識對于中華文化復興的根本作用及其對于人類生活的普遍意...
-
王杰:明代的“居官七要”說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繼續繁榮的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對百姓疾苦有著刻骨銘心的經歷,對貪官污吏更是深惡痛絕。居官要清,為民造福,體現在“居官七要”說里?! ∈裁词恰熬庸倨咭蹦兀吭诿鞔惱^儒的《小窗幽記》(卷十一&m...